盲盒碾压搜索:当泡泡玛特市值追上百度,我们该重新定义“科技”了吗?

2025年秋天,资本市场发生了一次静默却极具象征意义的位移:泡泡玛特的市值逼近百度。这个数字对比曾让人错愕——一边是靠盲盒、IP和社群运营起家的消费新贵,另一边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技术旗手,手握AI大模型、自动驾驶、智能云三大战略资产。但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它的选择:能快速兑现价值的企业,正碾压仍在等待破局的“技术理想主义者”。
在这场看似荒诞的对决背后,隐藏着一个正在成型的新规则:资本不再为模糊的未来买单,它只信任那些能把增长写进季度财报、把用户行为转化为可量化数据、把情绪热度变成现金流的公司。
这场较量,本质上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一种是长期投入、厚积薄发的技术驱动模式,另一种是精准捕捉风口、高效兑现需求的消费运营逻辑。而当前市场的天平,明显倾向后者。
“厚积难发”:百度的AI困局,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无法被看见
百度从文心一言到千帆大模型平台,从Apollo自动驾驶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其在AI领域的布局之完整、研发决心之坚决,在中国科技企业中并不多见。从技术积累来看,百度本应成为AI时代的重要受益者。
然而,这些技术成果目前仍多处于“能力展示”阶段,尚未在商业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应用并形成稳定收入。例如,文心大模型虽已在金融、政务、教育等领域试点落地,但客户多为项目制合作,缺乏标准化产品和持续订阅模式;Apollo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虽领先,却因政策审批和商业化成本限制,迟迟未能实现Robotaxi的规模化盈利;智能云业务在阿里云、华为云等对手的竞争下增长乏力,尚难承担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
更值得关注的是,百度的基本盘正面临挑战。传统搜索广告收入持续下滑,用户注意力正被字节跳动的信息流、微信生态内搜索及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分流。当核心业务增长放缓,而新业务尚未能有效接棒,公司的整体增长动能便出现真空。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敏锐。投资者愿意为未来布局,但更需要看到清晰的商业化路径。百度当前的状态,正如一艘拥有强大引擎却航向未明的巨轮——无人质疑其技术潜力,却难以预测其何时能将潜力转化为持续的业绩。
这种矛盾在近期事件中尤为凸显。在11月13日的百度世界2025大会上,李彦宏全面展示了AI业务矩阵及多款核心产品,宣传声势浩大,一时之间,百度仿佛已站上AI浪潮之巅。
然而,不到一周后发布的三季度财报迅速打破了这一乐观氛围。数据显示,百度三季度营收312亿元,同比下滑7%,创下单季最大跌幅;归母净亏损达112亿元。作为现金牛的在线营销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仅为153亿元。尽管AI相关收入增长50%至100亿元,占总营收约三分之一,但其增速仍难以弥补传统业务下滑带来的缺口。
与此同时,小红书等平台传出百度裁员并给予n+3.5赔偿的消息,进一步折射出公司当前所处的“阵痛期”。这正是长期技术投入与短期商业回报之间矛盾的体现:在一个越来越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资本对“未来故事”的耐心正在消减,企业不仅需要描绘远景,更需在现实中持续证明自己的商业转化能力。
用不确定性制造确定性:泡泡玛特的增长密码,是把情绪变成了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与百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泡泡玛特几乎以一种反传统的姿态实现了高速增长。它不做底层技术研发,不谈产业变革,也不追求宏大叙事,但它做对了一件事:它懂得现代消费者最稀缺的不是商品,而是情感共鸣与社交归属。
盲盒的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机制。通过极低概率的隐藏款设置稀缺感,利用拆盒瞬间的不确定性制造成瘾式快感,再借助二手交易平台的价格炒作激发传播效应,最终形成“购买—收集—炫耀—再购买”的闭环。这套机制不仅带来了高复购率,更构建起强大的品牌粘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是完全可追踪、可预测、可放大的。每一笔订单、每一次开盒、每一个社群互动都被数字化记录,并反哺产品迭代和营销策略。泡泡玛特掌握的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一套完整的用户行为数据库。这让它的扩张不再是试错式的摸索,而是一种高度可控的增长工程。
而真正让它跳出“潮玩公司”标签的,是近年来大力推进的IP内容化进程。Molly不再只是一个形象,而是拥有了背景故事、动画剧集甚至粉丝文化的符号;Dimoo系列通过联名B站推出原创短片《星际漂流记》,播放量破亿,成功打入Z世代圈层;线下主题乐园PopLand试运营期间单日客流超万人,探索沉浸式体验经济的可能性。这些动作共同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延展的IP生态,让一次性消费品升级为可授权、可衍生、可跨媒介开发的文化资产。
资本市场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变化。2025年前三季度,泡泡玛特销售额同比增长25%,会员复购率达38.6%,私域活跃度维持高位。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直接反映在估值上——市盈率一度突破45倍,接近部分成长型科技企业的水平。这不是泡沫,而是对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认可:它把“运气”做成了服务,把“情绪”转化成了利润,把“潮流”变成了可复制的增长引擎。
资本的新信仰:谁能把未来“今天化”,谁就能赢得估值
泡泡玛特逼近百度市值,不是消费战胜了科技,而是“可验证的增长”战胜了“不可触摸的理想”。在这场较量中,胜负的关键不在于谁更有远见,而在于谁更能把未来的价值提前折现。
百度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它的价值太难被感知。它的AI成果藏在代码里、实验室里、测试道路上,无法在财报上形成清晰的数字映射。而泡泡玛特的每一次新品发售、每一家新店开业、每一个IP联名,都会立刻转化为销售额、用户数和社区热度,形成可被资本市场解读的增长信号。
这就是当下资本的新逻辑:它不再赌“伟大”,只信“可见”。 谁能把抽象的技术、模糊的趋势、遥远的愿景,翻译成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投资人看得懂的故事,谁就能获得溢价。
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不再重要。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对于泡泡玛特而言,盲盒红利终有天花板,监管趋严、审美疲劳、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加码,都在提醒它不能永远依赖单一模式。而对于百度来说,困境也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让技术走出象牙塔,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
未来的赢家,不会是纯粹的技术主义者,也不会是短暂的情绪捕手,而是那些既能深耕底层能力,又能高效连接用户的融合型组织。事实上,这种融合的迹象已经浮现:泡泡玛特开始引入AIGC辅助设计,用AI生成IP形象草图,提升开发效率;百度尝试用大模型打造虚拟偶像,增强人机交互的情感温度;字节、腾讯等巨头则同步推进AI+内容+电商的全链路整合。
它们都在试图打通“技术—内容—商品”之间的断点,构建既能创造长期价值、又能实现短期兑现的双轮驱动体系。
当泡泡玛特的市值逼近百度,我们不该简单感叹“消费赢了科技”,而应意识到:这个时代正在重新定义“科技”的价值尺度。技术的伟大,不再仅仅取决于它的复杂程度或前瞻视野,更在于它能否被用户感知、被市场接纳、被财务报表承载。
百度的困境,是所有重研发投入企业的缩影——如何让厚重的技术积累,变成轻盈的增长叙事?泡泡玛特的崛起,则提供了一种启示:再微小的需求,只要能被系统化捕捉、规模化放大,也能成就巨大价值。
最终的问题或许是:当资本只愿为“当下”付费,谁还在为“未来”埋单?如果连百度这样的公司都无法获得足够耐心,那还有谁愿意去做那些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事?
也许答案不在某一家企业身上,而在整个生态的选择之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一种新的共识——既尊重即时回报的力量,也守护长远创新的空间。否则,再多的盲盒拆开后,迎来的可能都不是惊喜,而是空盒。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