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双碳”五年成果,就在你的新能源生活里:出行靠绿电,环保变潮流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你有没有发现,这五年时间,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

小区停车场的充电桩从一两个到数十个,家里开了多年的燃油车换成了新能源汽车。

天晴时,公园附近的共享单车变得抢手,骑行成了年轻人的社交潮流。

超市的塑料袋变成可降解,可折叠可循环使用的购物袋上新,在社交平台种草秒变时尚单品。

这些改变并非偶然,而是“双碳”的五年实践。

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作出“双碳”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五年来,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同步进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两批试点名单,覆盖东、中、西部共62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地区,多区域协同推进。

现在,“双碳”从一个陌生词汇,成为大家的日常生活。不止如此,这五年时间,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化石能源消费年增长率持续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这足以说明,绿色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底气——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同样可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决胜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我们将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让更多绿电穿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郑栅洁说。

“含绿量”提高“含金量”

自提出“双碳”目标这五年时间,我国已构建起“1+N”政策框架。

“1”是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主体。“N”则是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方案,覆盖能源、工业、交通等关键领域,并配有科技、财政等保障措施。

系列政策指引下,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达到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十四五”目标进度要求。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正向非化石、绿色、低碳方向转变。

通俗地讲,单位GDP耗能是指“赚一块钱所要花费的能源成本”。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越重。反之,则证明能源的效率高,经济结构更健康。

数值下降的背后,关键在于“开源”与“节流”。

“开源”主要指在能源生产的源头端,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约59.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5.9%增至2024年的19.8%,煤炭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

“节流”则体现在大规模的技术节能上,聚焦于能源消耗的终端环节提升效率。

2024年5月,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曾表示,我国超过60%的存量锅炉、电机、变压器等设备能效仍低于先进水平,超过1/3的存量建筑不满足节能建筑标准。

为此,发改委重点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等高耗能领域,并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有机结合,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

数据显示,2024年,“两新”政策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形成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

实际上,在此过程中,众多碳达峰试点城市逐步探索出自己的实践与经验。

以内蒙古包头为例,包头风光资源富集,全市新能源技术可开发总量约5600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年可利用时间在1650小时以上,风能年可利用时间达3300小时以上,是全国少有的风、光资源“双高值”地区。

得益于此优势,近些年包头推动晶硅光伏、风电等产业,为碳达峰试点建设提供绿电保障。截至2024年12月,已实现新能源装机877.13万千瓦,占全市装机容量的44.24%。

这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2025年上半年,包头稀土、晶硅光伏和陆上风电装备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7%、14.1%和32.6%,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个百分点,支撑起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由此可见,产业的“含绿量”不断增加,经济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全面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都是协同一致的。这不仅是环境问题、气候问题,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型相关。

在“十五五”规划首次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进一步突出了“双碳”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性地位。

郑栅洁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首先是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其次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是全面绿色转型的“牛鼻子”。此外,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在明确总体框架的基础上,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要具体的实施路径。

具体工作包括,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今年9月10日发布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当前碳排放强度控制、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大;法律政策体系亟待健全。其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的突出挑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电网的设计主要是基于传统化石燃料电站的发电特性,无法有效适应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充电桩、储能设施、煤电氢能化改造以及氢能等项目。只有建立起适应可再生能源特性的基础设施体系,才能支撑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网络。

截至7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到549.23亿千瓦时,充换电行业用电指数较2020年基期增长870%。

在政策引导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明确提出,要加快园区绿色设施建设。包括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园区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这些举措正好弥补传统化石能源电站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

“要实现这一转型,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二者缺一不可。此外,部分领域还需政府从战略层面进行结构性调整。”林伯强说。

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当充电桩与储能电站广泛普及,绿色能源从补充能源跃升为增长引擎。绿电将从“配角”变成“主角”,让新型能源体系更加完善。

这些绿电将跨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勾勒美丽中国的图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