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信超导IPO:“关系户”销售与关联采购惊现漏洞
《电鳗财经》文/电鳗号
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健信超导”)IPO可谓急不可待,10月21日,上交所上市委审议通过了健信超导的首发申请。该公司连一天也没有耽误,当天就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注册申请。11月5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生效。
市场质疑,健信超导招股书存在很多疑点,缘何急不可待上市?《电鳗财经》注意到,健信超导“关系户”销售与关联采购惊现漏洞,再加上新增产能如何消化的问题,更让其超速度上市疑虑重重。
“关系户”销售隐含风险
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导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分别为2.65亿元、3.46亿元与3.39亿元,占比分别为73.75%、76.68%与79.62%,占比逐期提升,近八成的销售占比显示出对前五大客户的高度依赖。业内人士称,这种强依赖前五大客户尤其是第一大客户的销售模式,容易发生丢失其中一个客户就造成公司当年销售收入断崖式下滑的状况,致使公司由盈利直接转折成亏损。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挽回客户或者开发等量新客户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严重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大客户还是“关系户”。
2023年公司对第五大客户苏州柏尔特销售金额为2363万元,占比5.24%,苏州柏尔特是健信超导持有51%股权的子公司,系公司关联方,富士胶片集团系苏州柏尔特的合营方,GE医疗的子公司通用电气医疗创业投资(杭州)有限持有公司3.10%股权。
健信超导2024年第一大客户富士胶片集团、第三大客户GE医疗都是与公司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企业,富士胶片集团与公司合资成立苏州柏尔特,分别持有49%和51%股份,GE医疗间接持有公司3.1%的股份。
健信超导2024年对上述第一大客户和第三大客户合计销售2.19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率合计为51.59%,超过半数。公司报告期对富士胶片集团销售金额分别为1.23亿元、1.99亿元和1.82亿元,分别占比34.2%、44.2%和42.71%,加上对2023年苏州柏尔特的销售0.24亿元以及2024年对GE医疗0.38亿元的销售,报告期公司对上述“关系户”共计销售金额为5.66亿元,占报告期总销售金额12.35亿元的比率为45.83%,几近50%,也就是公司报告期近一半销售收入来自“关系户”。
业内人士称,对“关系户”的销售容易发生利益输送,连合作局,如果上市成功,还可以通过对“关系户”的销售增减来操作二级市场,并通过股价增持减持来获取不正当利益。公司能否采取措施杜绝该类情况的发生?
关联采购金额前后“打架”
据招股书显示,健信超导在采购上存在关联方采购的情形,公司向关联方采购商品以及服务。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关联方采购商品以及服务的金额合计分别为9,486.73万元、8,069.57万元、7,675.47万元和3,357.22万元,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4.46%、23.97%、24.56%和18.09%。
宁波仝川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仝川”)系健信超导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许建益妹夫之子严立波持有16.50%股权,许建益妹夫之侄严立奎持有7.56%股权,为公司关联方。报告期内,公司向宁波仝川采购筒体等原材料以及委托加工服务。
据招股书“关联采购”处显示,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宁波仝川采购筒体等原材料,报告期各期采购金额分别为949.73万元、846.50万元、1,541.51万元和661.47万元。招股书“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情况”处显示,在2024年和2025年1-6月,宁波仝川均为健信超导的第五大供应商,对应采购金额分别为1,540.85万元和660.57万元。
经对比可以看出,健信超导招股书前后两处披露的对宁波仝川的采购金额并不一致。在2024年和2025年1-6月,招股书对宁波仝川的采购金额分别相差了0.66万元和0.90万元的差异额。
关联采购金额前后“打架”,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另外,消失的资金去哪里了?
科创企业却研发投入偏低
作为科创板申报企业,健信超导的研发投入明显偏低。
上交所第一轮问询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66%、5.42%和6.50%。这一水平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14.44%、14.41%和18.36%的平均值,仅约为同行1/3。此外,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90名,占员工总数的16.92%。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17人,占比18.89%。
该公司“硬科技”的含量与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能不令人质疑。研发投入不足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9.56%、22.84%和24.94%,远低于同行平均值的46.27%、45.59%和45.17%。
实际上,除了研发费用率远低于同行可比公司之外,健信超导的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同样都远远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水平。如销售费用率不到同行可比公司的十分之一,管理费用率不到同行可比公司的一半。但健信超导却实现了业绩稳步增长的目标,健信超导莫非有神力相助?健信超导难道真的与其同行可比公司生存在同一世界里?既然如此,为什么健信超导的毛利率又远远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水平呢?
新增产能如何消化
如此急迫上市募资的健信超导,其新增产能如何消化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上交所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2022年至2025年1-6月,公司超导产品销量分别为181台、246台、245台和159台;2024年,公司超导磁体现有产能为300台/年;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包括“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和“年产600套无液氨超导磁体项目”,项目完成后预计将新增600台/年超导磁体产能、600台/年无液氨超导磁体产能,公司超导磁体总产能预计将达到1500台/年。这意味着该公司的产能较原来的300台新增加了1200台。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报告期超导产品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8.5%、98.75%和89.33%;永磁产品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9.67%、98.67%和94.67%;公司超导产品和永磁产品产能利用率在逐年下跌,到2024年,产能利用率已经下降至超导产品为不足90%、永磁产品不足95%的水平,即产能不饱和,且逐年下降,显示市场需求不足,产能无法高负荷运转。
在目前年产300套超导磁体产能尚无法饱和生产即有闲置产能的情况下,却又募集8.65亿资金,其中5.35亿资金要投入到年产合计1200套超导磁体产能上,公司建成后总计年产1500套超导磁体产能。如何消化并销售出去这些产能?市场上到底有多少需求?如果这些产能建成,但生产出来无法消化,或折价销售,是不是意味着产能更加过剩?过剩产能建成后预计要大幅增加折旧,导致毛利率降低,恶性循环之后,将吞噬公司利润。
如何消化这个产能,虽然健信超导方面在回复函中提出了纸上谈兵的举措,表示公司结合客户情况、意向订单及市场空间情况的销售预测可消化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按较为保守的完成率进行预计,公司2027年和2029年销量将分别达到900台和1500 台左右。但问题是,谁来对这些纸上谈兵的措施负责呢?如果到2029年,健信超导实现不了1500台的销售,会给投资者怎样的补偿呢?如果没有补偿的话,这样的预测又如何能令人信服呢?
如何理清“关系户”销售与关联采购?新增产能如何消化?如此急迫上市,健信超导真的准备好了吗?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