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银行八周年大考:业绩跌宕下滑五年累计被罚近400万
作者 | 芳芳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10月27日,辽宁振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兴银行”)在官方公众号发布稿件,宣布在八周年之际,以“八载同行 财富共赢”为主题推出系列福利活动。然而几天后的11月5日,央行辽宁省分行一纸罚单便接踵而至,该行因在信用信息采集、提供与查询等环节存在违规行为,被处以28万元罚款。 回望这家民营银行八年发展历程,会发现其业绩起伏剧烈,从早期高速增长到近年明显承压;与此同时,股东陷债务危机、高管变动频繁、客户投诉居高、高度依赖互联网渠道展业等问题交织叠加。如今站在八周年节点上,振兴银行正面临一场关乎合规、稳健与转型的极端考验。 资产规模缩水,七年间业绩犹如过山车 振兴银行是经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全国19家民营银行之一,也是辽宁省首家民营银行。该行于2017年9月27日获得辽宁银监局批复辽宁振兴银行开业,注册资本20亿元。成立之初,该行依托东北地区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迅速布局零售与小微金融业务,并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快速扩张。 根据银行官方披露的历年年报,我们发现,从资产规模上看,开业次年的2018年,该行资产规模为175.09亿元,2024年末增长至288.83亿元,七年间增长了约64.96%。这个资产规模,在2024年19家民营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三,仅为同期微众银行资产规模的二十五分之一。 此外,其七年间规模增速不低,但与其他民营银行差距较大。比如微众银行资产规模由2018年末的2200.37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6517.76亿元,七年增长约196.21%;福建华通银行2018年资产规模为42.36亿元,2024年末为366.92亿元,增长766.19%。 更严重的问题是,振兴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已陷入停滞。除了2019年增长近50%、2023年增长超10%之外,2021、2022、2024年三年度,该行资产规模分别下滑1.49%、0.05%和2.35%,2020年微增3.41%,这证明该行在业务扩张方面遭遇瓶颈。 与资产规模同步承压的是营收与净利润表现。2018年,该行开业首年实现营收2.07亿元,2019年高速增长近250%,达到7.17亿元;2020年营收增速迅速回落至14.23%,获得8.19亿元营收。但2021年开始,其营收陷入剧烈波动,当年下滑8.06%,回到7.53亿元;2022恢复增长11%,营收为8.36亿元;但好景不长,2023、2024又连续两年下滑,增速分别为-10.92%和-2.68%。 净利润表现也如同过山车一般跌宕。2018年开业首年,该行实现净利润0.13亿元,次年大涨476.92%至0.75亿元。但2020年急转直下,由盈转亏至亏损1.65亿元,2021年恢复盈利至0.46亿元,2022年净利润继续增长123.39%至1.03亿元,2023年微增3.88%至1.07亿元。2024年大幅回落至0.8亿元,同比骤降25.23%,创下近三年新低,回到2019年的水平。 业绩的不断下滑,与该行收入结构的严重失衡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利息净收入高达10.82亿元,是同期7.25亿元营收的149%,可见辽宁振兴银行的核心营收仍极度依赖传统息差模式。 各年度来看,2018-2023年,该行利息净收入分别为0.21亿元、2.81亿元、5.82亿元、8.41亿元、8.83亿元和8.01亿元,对营收的贡献一路攀升。其中2021-2023年,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11.69%、105.62%和107.52%。 由于利息净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长期高企,非利息收入几乎可以忽略。这种单腿走路的模式,在强监管和利率下行周期中尤为脆弱,一旦贷款定价能力受限或资产质量承压,利润空间将迅速收窄,且缺乏中间业务等缓冲手段。 过度倚重利息收入,不仅限制了业务多元化发展,也加剧了对互联网渠道和高风险消费贷资产的依赖。而这,正成为辽宁振兴银行迈向下一个八年的最大隐忧。 过度依赖互联网渠道,强监管下面临转型 回望振兴银行这八年的业绩动荡,几乎与互联网存贷款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 银行年报显示,2019年度,振兴银行采用直联方式与头部数据平台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合作项目7个,与15家平台合作推出本行存款产品,同时积极研发线上自营业务产品和模式。全年累计服务客户超过500万,遍布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2019年其客户存款为210.61亿元,贷款总额为155.27亿元;2018年同期为存款为122.14亿元,贷款为67亿元,同比分别暴涨约72%和132%。 在互联网存款业务方面,该行曾与京东金融、360你财富、天星金融等互联网渠道合作,实现大幅增长。但2020年末互联网存款被叫停,多个第三方平台就陆续开始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依赖互联网渠道开展贷款业务的振兴银行业务受冲击,当年直接由盈转亏至亏损1.65亿元。 互联网贷款也是如此,跟大量中小银行一样,缺乏技术风控能力,以及获客渠道的振兴银行只能依赖互联网渠道开展业务。在“助贷新规”生效背景下,今年9月26日,辽宁振兴银行披露的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显示,共10家助贷平台、18家增信服务机构。11月18日,再次更新名单,助贷平台增加到19家,增信机构增加到33家,后者全部为融资担保公司。 融担模式作为银行互联网贷款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主要是由助贷公司旗下的担保公司负责兜底,银行则“躺赚”,其中蕴含着较大风险。判文书网发布的《南昌某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 杨某某追偿权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显示,法院经审理认定事实为:2024年12月3日,被告杨某某与辽宁振兴银行签订《个人消费借款合同》,约定被告向该银行借款1.6万元,年利率11%,借款期限12个月,还款方式为按月等额本息。同日,被告与中昆(黑龙江)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中昆融担”)签订《委托保证合同》,约定由后者为被告在振兴银行的上述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后中昆融担分笔代被告向贷款方清偿了所欠借款本息,累计代偿金额为13796.61元。另查明,根据《委托保证合同》约定,被告应支付担保费共计976.00元,该费用系基于担保服务的实际履行而产生,但被告至庭审日未予支付。 截图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其中,中昆融担正是振兴银行的增信服务机构之一。根据法院认定的事实,辽宁振兴银行的年利率11%,中昆融担的担保费折合年利率约13%,两者合计为24%,再加上互联网助贷公司收取的其他费用,已超过法定限制。 在此过程中,振兴银行不仅将获客、风控、催收等核心环节交由外部平台执行,还将信用风险转移至担保公司,自身则稳坐资金方位置,收取固定利息。该模式虽然短期内推高了贷款规模,却将风险层层转嫁,若行业风险累计,便会侵蚀银行的利润和资产质量。 数据显示,振兴银行近年来资产质量波动较大。其中2020年互联网存贷款强监管下,其不良率达到历史高点2.10%,2021年降至1.35%,随后连续回落至2023年的1.14%,2024年又升至1.26%。 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则起伏不定,除了2022和2023年两年在180%外,其余年份均逼近150%的监管底线,2020年跌至140.78%。拨备覆盖率下滑,意味着该行在不良贷款增加的同时,风险抵御缓冲垫正在被加速消耗。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民营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28.33%,振兴银行比行业均值低了66.69个百分点。 而在年报中,振兴银行并未直接披露其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数据,但却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作为核心战略方向。2022年,该行各项贷款余额为186.78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达92.12亿元,占比49.32%,同比增长63.45%;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攀升至142.62亿元,增长54.88%;同期各项贷款总额190.38亿元,同比微增1.92%,但小微板块占比近八成。 在客诉方面,仅在黑猫投诉平台,有2637条投诉指向振兴银行,主要涉及高利贷、高额息费、催收违规等问题,合作方有如百顺宝、58快借、爱用商城、金瀛分期等等。其中仅“振兴银行 36%”相关投诉就达183件,暴露出助贷合作中的合规漏洞。 多次被监管处罚,累计被罚近400万 需要指出的是,自成立以来,辽宁振兴银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频频撞上监管红线。2021年至今,振兴银行已经被监管处罚三次、被点名一次,累计被罚近400万元,违规内容从账户管理、反洗钱义务,到贷款“三查”、关联交易,再到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合规,几乎覆盖了商业银行运营的核心环节。 2021年9月,辽宁振兴银行因重大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个人贷款业务审批管理不严;贷款“三查”严重不尽职等四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140万元。 2022年3月,央行沈阳分行公示一则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振兴银行因违反金融营销宣传、金融消费争议解决等相关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等五项违法违规事实,被 给予警告,并处罚款198.5万元。同时,时任该行副行长的王传正和时任该行首席财务官叶逢海均对上述违法行为负有责任,两人分别被罚9.6万元。 而振兴银行所暴露的缺陷还不止于此。2021年11月,工信部将其APP列入侵害用户权益名单,折射出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合规隐患。作为高度依赖线上渠道的民营银行,若连基本的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么科技驱动的标签便显得苍白。 而在近日,振兴银行再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并处罚款28万元。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业管理条例》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征信合规已成为金融机构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振兴银行仍在这一敏感领域违规,说明该行数据治理体系仍未真正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振兴银行频发的合规问题,与股权结构和高管动荡密切相关。 股权方面,振兴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荣盛中天实业及其母公司荣盛发展,目前已深陷债务泥潭。失信被执行、限制高消费、持续票据逾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近29亿元。在江西裕民银行等同类民营银行纷纷引入国资以增强信用背书的背景下,振兴银行的股权结构稳定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高管方面,振兴银行高管团队频繁变动,仅行长就已经更换3次,行长助理、风险总监、内审部门负责人等高管也频繁变动。这背后,或许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模式的矛盾:金融高管难以适应互联网高风险偏好的路径,而股东对业绩的追求又加剧了高管压力。 但无论如何,对振兴银行而言,步入新的八年,亟需稳内安外,积极转型,提高风控和技术自营能力,方能在环境变化下穿越周期、守住底线。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