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4%利率投诉不断,用户信息授权多家机构,小赢科技走到十字路口
北京时间 2025 年 11 月 21 日,立冬后的金融圈寒意渐浓。小赢科技(X Financial)在这一天发布了截止 9 月 30 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
如果只看同比数据,这似乎仍是一份说得过去的成绩单;但若将视线拉近,对比上一季度的表现,这家头部助贷机构正在经历一场猛烈的“急刹车”。
业绩“变脸”,环比全线溃缩
资本市场最厌恶不确定性,而小赢科技 Q3 财报释放的最强信号恰恰是确定性的消失。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小赢科技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净营收 19.61 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本身并不难看,但如果将其置于时间轴上对比,问题便暴露无遗:相较于第二季度,营收大幅下滑了 13.7%,利润端的表现更为剧烈。Q3 净利润为 4.21 亿元,环比跌 20.2%,2025年第三季度末,未偿贷款余额为628.27亿元人民币,比二季度末有所下降。
支撑营收与利润的核心引擎——撮合放款量,也熄火了。
三季度撮合和发放贷款总额为 336.4 亿元,环比同样减少了 13.7%。这种“量价齐跌”的局面,被外界解读为公司在 10 月 1 日助贷新规正式生效前的主动防御。

对此,小赢科技首席财务官郑富亚给出的官方解释颇为审慎,他强调将“坚守成本管控原则”,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但在漂亮的公关辞令背后,是资产质量恶化带来的真实阵痛。
财报中最刺眼的数据莫过于“信用成本”的爆炸式增长。为了应对可能的违约风险,公司在“或有担保负债拨备”这一项上,从去年同期的 5000 多万激增至本季度的 3.32 亿元,翻了接近 6 倍,直接蚕食了巨额利润,意味着公司预计未来需要为违约贷款支付更多的担保赔偿。
这笔巨额资金的冻结,直接蚕食了当季利润,也折射出管理层对未来坏账爆发的极度担忧。
利率24%红线,现实有的达36%
业绩收缩的背后,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利率合规。
2025 年 4 月发布的《助贷新规》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商业银行与助贷平台合作的小额网贷,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不得超过年化 24%。这一规定已于 10 月 1 日正式生效。对于长期依赖高息覆盖高风险的小赢科技而言,这无异于巨大考验。
然而,在红线边缘,博弈仍在继续。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案例揭示了“合规”面纱下的另一套逻辑。
截至 2025 年 11 月 21 日,黑猫投诉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围绕 “小赢卡贷” 的投诉中,仅 “利息过高”“宣传利率与实际不符” 两类诉求就已突破四万条,这与平台一直标榜的 “息费透明” 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2025 年 11 月,就在新规实施满月之际,仍有大量用户反馈实际利率惊人。在黑猫投诉平台,有用户对小赢卡贷投诉称,其在 2025 年 1 月的一笔 2000 元借款,每个月还款200.9元,测算综合利率超过36%违法,现在资金使用周期更是缩短到8个月等额本息,利率就更高。

还有人称,自己在小赢卡贷借款了4000和3400两笔贷款,两笔贷款均超过了年利率24%,4000元贷款的年化利率高达35.99%,3400元贷款的年利率35.98%,所以要求退超过年利率的金额共567.48元。
小赢卡贷平台明明对外标榜利息7.2%,为何实际年化利率如此之高?
答案藏在复杂的费用结构里。许多借款人发现,除了基础利息,还款计划中还捆绑了“担保费”、“手续费”、“评估咨询费”、“风险保障金”等名目。
这种将高利率拆解为“利率+服务费”的操作,是业内通行的“障眼法”,但在 2025 年金融监管局 9 号文明确禁止“变相提高费率”的背景下,这种玩法的生存空间正被极度压缩。
更有用户投诉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除多笔费用,甚至遭遇“暴力催收”,个人欠款信息被泄露给工作单位,导致面临失业风险。
这些乱象与财报中提及的“逾期率上升”形成了互证——截至 Q3,小赢科技31-60 天的逾期率已从去年同期的 1.02% 飙升至 1.85%。91-180天逾期率从去年同期的3.22%上升至 3.52%。
一键授权背后或有“数据围猎”
除了利率问题,小赢科技在数据合规上的操作同样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虽然小赢科技官网显示公司已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获得了ISO/IEC27701国际权威认证。
在数字金融时代,数据就是资产,但获取资产的方式不能显得吃相难看。多位用户反映,在小赢卡贷申请借款时,如果不点击同意《个人信息授权协议》,流程就无法继续。
这并非一份简单的授权书。
点击同意的瞬间,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话记录、征信报告等敏感数据,就被“一揽子”打包授权给了数十家第三方机构。
如果仔细查看那份长长的合作机构名单,会发现其中不仅有东营银行、四川新网银行等资金方,还混杂着大量的大数据公司、征信机构及金融科技平台。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这一条款为个人信息处理中的 “最小必要” 原则划定了清晰标准。
而在小赢科技合作的第三方机构中,存在不少曾触碰数据安全红线的企业,典型案例便是 2024 年,某合作机构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被监管部门依法处以罚款。
这种操作模式被公司解释为“提升审核效率”,但其本质是助贷机构为了提高放款成功率,将用户数据在不同资方之间进行“兜售”或“匹配”。
这显然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强调的“最小必要原则”背道而驰。更令人担忧的是,合作名单中的部分机构曾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而被监管处罚。
用户为了几千元的周转资金,往往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数字隐私裸露在了巨大的风险敞口之下。
小赢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内容对此也有反映,其中不少消费者的投诉指出,逾期后不仅要应对第三方催收用 “呼死你” 软件发起的骚扰,个人欠款相关信息还会被透传到工作单位,这直接导致他们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

甚至有人痛斥:“到处打爆我通讯录,我朋友都接到了,小赢卡贷客服他们回复我说他们不会爆通讯录,但是已经爆通讯录了,我不是不还,现在是真的没办法,而且利息还高,我已经还六个月了”。
高额“买路财”,难以戒断
为什么小赢科技即便面临合规风险,也要维持高利率和激进的数据获取?
答案或许藏在成本结构里。
财报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是一家建立在“流量采买”之上的公司。
2024 年第四季度,公司的获客和营销费用曾高达 5.037 亿元,同比激增 45.2% 。到了今年二季度,这笔费用仍高达 7.6 亿元,占到了总营收的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小赢科技每赚 3 块钱,就有 1 块钱要进贡给短视频平台、第三方引流渠道和线下地推团队。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费养贷”模式。
为了覆盖高昂的获客成本,平台必须维持高利率产品;高利率筛选出的往往是还款能力较弱的次级人群,这又导致逾期率上升;为了覆盖坏账,平台又不得不进一步推高费率或加大催收力度。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这种粗放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管理层在展望中也承认,未来将更重视“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而非纯规模增长”。
小赢科技Q3 撮合放款量的下滑,或许正是这种战略转型的痛苦开端。
结语
小赢科技的 Q3 财报,是整个助贷行业在监管强周期下的一个缩影。
过去,行业靠着“高息覆盖高风险”和“流量暴力变现”的逻辑狂奔。如今,随着 24% 利率红线的锁死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收网,旧的生存法则将逐渐失效。
摆在小赢科技面前的是一道极难的算术题:在利率封顶(收入下降)和获客成本高企(支出刚性)的双重挤压下,如何通过技术手段筛选出优质客户,控制住飙升的信用成本,是其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