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营销时代品牌与用户边界正被技术悄然重塑
《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近日,有博主爆料称博收到星巴克APP的促销推送,内容根据其实时精准定位信息,推荐“正路过的门店的‘一豆两喝’活动”。这一操作被网友戏称为"追杀式营销"。当一杯咖啡的温情与算法的冰冷相遇,我们不禁要问:便利与隐私的天平,究竟该倾向何方?
18世纪哲学家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通过单向监视实现无形控制。如今,部分企业的算法或许正构建一座商业版的数字监狱:用户每一步移动都被转化为数据坐标,品牌在暗处计算着最佳"狙击"时机。更讽刺的是,许多人自愿戴上定位手环,用隐私换取一张"买一送一"券。这种"自我驯化"背后,是消费主义对现代人自由意志的隐秘剥夺。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明确规定,用户有权拒绝个性化广告。反观国内,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实施,但企业仍游走在灰色地带——将权限请求藏在冗长的用户协议中,用"小恩小惠"诱导开放数据闸门。消费者需要觉醒:关闭非必要定位、定期清理授权,用行动捍卫"不被追踪"的权利。毕竟,真正的品牌忠诚度,不应建立在数据绑架之上。
星巴克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数字时代的普遍困境。当企业将"精准"等同于"极致",却忽略了"克制"才是高级的智慧。或许某天,我们会怀念那个推门而入时,咖啡师笑着问"还是老样子吗?"的时代——没有算法预判,只有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默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