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奇瑞天门山“翻车”,视频在国外疯传,港股市值跌去近百亿

2025年11月12日正午,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999级天梯上,一辆黄色奇瑞风云X3L正在进行极限爬坡挑战。当车辆攀爬至三分之一路程时,意外突然发生——车辆失去动力向后滑溜,猛烈撞击右侧护栏,最终撞断3节护栏。

现场游客拍摄的视频迅速席卷网络,微博等总曝光量突破上亿次,在国外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相关播放量加起来也高达数千万,韩文、英文、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语相关标题的视频讨论度均相对较高,甚至不少评论者以点概面地对中国车的性能和质量大加嘲讽。

这场原本意在复刻路虎传奇、制造品牌话题的营销活动,最终沦为全球性笑柄,中国车企好不容易在国外一点一滴积攒的品牌声誉,也被这起仓促冒进的事件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欧洲市场消费者对 “中国智造” 的逐渐认可,到东南亚用户对国产车型性价比的口碑积累,却因奇瑞一次考虑不周的营销失误,让部分海外受众对中国车企的专业度与严谨性产生质疑 —— 毕竟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品牌声誉的建立如滴水穿石,而一次负面事件的扩散,往往需要数倍的努力才能挽回。

事发12小时后,奇瑞发布致歉声明,将事故原因归结为“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并承认在风险预估和细节把控上存在疏漏。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平息,这场看似偶然的营销失利,实则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奇瑞在千亿营收光环下的结构性隐忧、品牌向上困境与管理深层问题。

仓促模仿让营销狂欢演变公关灾难

天门山天梯从来不是普通的营销舞台。这条全长近300米、垂直落差150米的路段,平均坡度45°,局部区域超过60°,台阶仅30厘米宽且常年湿滑,摩擦系数仅0.3,即便是专业越野车也鲜有问津。

2018年路虎揽胜运动版P400e之所以能成功登顶,背后是三个月的专项改装、专业车手的反复演练,以及从山顶延伸至山底的全方位安全防护。

相比之下,奇瑞的挑战显得过于仓促和乐观。早在2025年9月,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就通过微博高调预热,称这是“中国车从未有过的挑战”,并透露前期测试因降雨暂停但“已爬超半程”。

但前测的失利并未让奇瑞调整策略,反而在一个多月后仓促推进正式挑战。更关键的是,奇瑞用于挑战的风云X3L是基本无改装的量产车型,作为10万级家用SUV,其170马力的最大功率、320N・m的峰值扭矩,搭配主打静音和燃油经济性的城市SUV轮胎,与路虎改装车型的404马力、640牛米扭矩形成巨大差距。

这场挑战的争议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天门山作为世界遗产和热门旅游景区,奇瑞的挑战活动关闭了游客必经的天梯,损害了公共旅游权益,引发了公众对公共资源被占用、生态环境可能受影响的质疑。更值得玩味的是,事发后景区称活动是双方合作开展,但奇瑞官方客服却表示“未接到相关通知”,这种信息对接上的反差,暴露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营销失利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11月13日,奇瑞汽车港股股价开盘后快速回落,盘中跌幅超3%,最终收跌2.17%,单日市值蒸发约39.5亿港元。11月14日,股价跌至30.7港元,11月19日以30.24元收盘,以11月13日开盘价到19日收盘价跌去1.66港元,市值跌去96亿元。

从高调预热“顶峰相见”到沦为全网笑柄,这场营销翻车不仅未能提升品牌形象,反而让“东施效颦”“急功近利”的标签牢牢贴在了奇瑞身上。

光鲜财务数据背后有着结构性隐忧

天门山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的营销失误,而是奇瑞增长焦虑的集中爆发。

从表面财务数据看,奇瑞近年业绩堪称亮眼: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收入2148.33亿元,同比增长18%;期内利润145.01亿元,同比增长28%。

前10月累计销量214.3万辆,同比增加12%,2024年海外出口更是突破100万辆,在中国每出口5辆车中就有一辆是奇瑞。

但剥开光鲜的外衣,深层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奇瑞的利润增长高度依赖非经常性收益,2025年三季度“其他收入及收益”高达91.3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这部分收入包括政府补助、资产处置收益等,可持续性存疑。若剔除这部分收益,奇瑞的核心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

更严峻的是财务结构的脆弱性。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奇瑞资产负债率高达约82%,远高于比亚迪、吉利等同行,高负债意味着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资金链压力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营收增长的质量也备受质疑:2022-2024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约71%,但2025年增长明显放缓;综合毛利率持续承压,2025年前三季度为13.71%,其中乘用车毛利率12.4%,显著低于比亚迪、长城和吉利的同期水平。

贸易应收款项的激增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截至2025年9月末,奇瑞的贸易应收款项达到341亿元,较年初几乎翻倍,这意味着大量营收尚未转化为实际现金流,企业资金回笼能力面临考验。

这些数据共同勾勒出一幅危险的图景:奇瑞正依赖非经常性收益和高负债维持增长,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不足,资金链暗藏隐患。

海外表现和国内成绩冰火两重天

奇瑞的市场表现呈现出严重的“内外失衡”。海外市场无疑是奇瑞最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出口量突破100万辆后,2025年前三季度在欧洲市场销售14.5万台,实现两倍多增长,展现了强劲的海外竞争力。

从2001年首批10台风云轿车出口海外,到2014年巴西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投产,再到近年进军欧洲等发达市场,奇瑞的海外布局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已形成成熟的全球化网络。

但与海外市场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市场的奇瑞正逐渐失去存在感。旗下五大品牌呈现严重分化:核心“奇瑞”品牌2025年10月增速明显放缓,高端品牌星途10月销量同比大跌43%,前10月累计下跌13%;捷途品牌10月销量同比下跌6%,仅iCAR品牌和与华为合作的智界保持增长。这种分化背后,是奇瑞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持续下滑。

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奇瑞的“群狼战术”未能奏效。风云系列主打家庭市场,iCAR瞄准年轻群体,智界对标高端智能,同时布局纯电、插混、增程多条技术路线,但实际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2024年5月上市的风云T9,月销量从8000多台骤降至5000台以下,2025年7月后同比增速持续为负;作为风云序列首款量产车型的风云A8,自2024年1月上市以来月销量长期维持在2000余台,近期甚至跌破1000台。

高端化转型更是屡战屡败。星途品牌作为奇瑞冲击高端市场的核心载体,其重要车型星纪元系列销量惨淡,未能复制海外市场的成功。

长期以来的低价策略,让奇瑞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性价比”的固化印象,这种品牌形象不仅难以吸引高端用户,还挤压了利润空间,限制了研发投入规模,形成“低价-低利润-低研发-难高端”的恶性循环。

多品牌多车型定位模糊制造内耗

除此之外,奇瑞构建起 “9 大品牌 + 1 合资公司” 的庞大矩阵,也暗藏诸多运营问题,从品牌定位重叠引发内耗,到高端化突破乏力,再到资源分配失衡,都在制约着奇瑞的发展步伐。

奇瑞多品牌矩阵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品牌间定位边界模糊,导致内部形成 “同室操戈” 的局面。

不同品牌旗下车型常常扎堆同一价格区间,争夺相似客群,不仅分散了资源,还让消费者陷入选择混乱。

以 12 万 - 15 万元 SUV 市场为例,奇瑞主品牌的瑞虎 8、捷途品牌的 X90 以及星途品牌的 TXL,三款车型技术同源却定位相近,配置和价格高度重叠。

捷途 X90 换代时新增 L2 级自动驾驶功能与多座椅布局,进一步挤压了星途 TXL 的市场空间;而瑞虎 8 推出升级版车型后,又与捷途 X90 形成直接竞争。

这种 “奇瑞打星途、捷途打奇瑞” 的内耗,让经销商苦不堪言 —— 此前有媒体采访星途经销商透露,某门店一年仅卖出 100 余辆星途汽车,月均销量七八辆,连日常运营成本都难以覆盖,甚至出现首批经销商退网的情况。

新能源领域的品牌重叠问题更为突出。风云品牌作为独立新能源事业部,主打 15-25 万元混动与纯电市场,推出的风云 A9L 价格区间为 13.99 万 - 19.79 万元;而星途品牌的星纪元 ES 增程版价格为 15.28 万 - 20.98 万元,两者价格高度重合,且均主打 “科技”“舒适” 卖点,消费者难以区分核心差异。

更尴尬的是,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部分车型价格也落在 25 万元左右区间,与风云、星途形成三方竞争,原本用于开拓市场的 “多箭头”,反而变成了内部消耗的 “双刃剑”。

传播战术和品牌自述呈现滑稽反差

天门山营销翻车的背后,是奇瑞战略定位的迷茫与摇摆。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董事长尹同跃曾形容奇瑞“胆子较小”“不敢抢前”,用“没出息”来描述企业在新技术装车方面的保守态度。

但从实际行动来看,奇瑞却在营销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冒进姿态——从星纪元ET的31.9米高空坠落测试,到捷途纵横G700的横渡长江挑战,再到此次天门山爬坡,奇瑞似乎陷入了“极端场景营销”的怪圈。

这些极端营销活动屡屡引发争议。星纪元ET的高空坠落测试,被质疑场景脱离实际,31.9米的自由落体与日常用车安全需求脱节,测试结果参考价值有限;捷途横渡长江的挑战,不仅面临水流湍急、航运干扰的安全风险,还可能造成油污泄漏等生态问题,被批“噱头大于实用”。

公众普遍认为,车企与其耗费资源策划这类博眼球的活动,不如在能耗、舒适性、可靠性等核心指标上多下功夫。

营销战略的不成熟只是表象,深层的管理问题更值得警惕。奇瑞多次被曝管理异常严苛:迟到10分钟以内按缺勤1小时算,超过10分钟未补假按旷工处理;P5以下员工发邮件需领导审核。

此前一名00后校招生拒绝周六开会并抄送高层,获得内部上万条私信支持,最终奇瑞取消了会议,这一事件暴露出企业管理模式与年轻员工诉求的严重脱节。

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的相对不足。

2025年三季度,奇瑞研发开支为78.78亿元,虽同比有所增长,但与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同行相比仍有差距。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严苛管理+低研发投入”的模式,难以支撑奇瑞实现技术突破和品牌向上。

从2025年欧洲市场碰撞测试结果来看,奇瑞上市的6款车中仅有4款获得五星成绩,瑞虎7和瑞虎8仅为四星,这与蔚来、比亚迪、长城等品牌全五星的表现形成差距,也反映出研发投入不足对产品力的影响。

车型和技术研发难突破品牌向上困局

奇瑞的品牌向上之路,始终受制于长期低价策略形成的固化印象。自2001年出海以来,奇瑞凭借旗云、QQ等经济型轿车的性价比优势打开市场,这种成功路径让低价策略深深烙印在企业基因中。

但随着汽车市场进入新能源时代,消费者对品牌价值、技术实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低价策略的弊端日益凸显。

低价策略吸引的客群往往忠诚度较低,容易被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分流。同时,低价竞争挤压了利润空间,导致企业难以投入足够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形成恶性循环。

奇瑞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近年来推出星途品牌、布局新能源高端车型,但收效甚微。星途品牌销量持续下滑,星纪元系列未能打开高端市场,与华为合作的智界虽表现尚可,但更多依赖华为的品牌溢价和技术支持,奇瑞自身的高端品牌塑造能力仍需检验。

天门山事件的发生,让奇瑞的品牌向上之路更加艰难。这场原本意在提升品牌调性的营销活动,最终因准备不足、考虑不周引发负面舆论,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奇瑞“实力不足却急于求成”的印象。

对比路虎当年成功登顶的专业表现,奇瑞的仓促挑战更显稚嫩,不仅未能复刻传奇,反而衬托出竞争对手的专业与严谨。

品牌向上的核心在于产品力和技术实力,而非营销噱头。蔚来通过换电技术和服务体系建立高端形象,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引领市场,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只有将核心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打磨上,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认可。

奇瑞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本质上也是源于产品性价比和本地化布局,而非营销炒作。作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先行者,奇瑞已经实现了规模上的突破,但真正专业化运营品牌的路,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