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捡漏”收购,成就国内超导材料龙头
文 | 《星岛》见习记者 屈慧 广州报道
编辑 | 周昊
11月15日,在经过上交所19问后,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导”)再度更新了IPO招股书。
作为一家由上海交通大学孵化出来的创新企业,上海超导成立于2011年,专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大科学装置、高端制造、先进医疗及高速交通等前沿领域。
今年6月,上海超导的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计划募资12亿元,首轮审核问询函也重点关注了产品、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先进性等问题。
目前,上海超导已经成长为中国超导材料领域龙头,并在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领域成为国际级核心供应商。
在此背景下,上海超导近年来业绩快速增长并顺利实现扭亏为盈,但股权分散、业绩对赌压力、现金流紧张及产能扩张合理性等问题也持续引发市场关注。
市占率超八成
根据上海市新材料协会资料,上海超导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80%,其客户包括南方电网、中国科学院、联创超导等。
由于超导行业技术壁垒高,上海超导有较高的议价权,这也使得公司的毛利率持续上涨,从2022年的23.49%持续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70.87%。
随着下游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等应用领域的兴起,且上海超导在2024年实现了规模量产,公司业绩显著提升,并于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超导2024年7295万元归母净利润中,仍有1665万元来自政府补贴,占比高达23%。
但上海超导资金链仍然紧绷。截至2025年6月底,其现金余额仅剩5366万元,较上年底大幅下降。
而根据招股书计划,上海超导本次IPO募集的12亿元资金将全部投向“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并未安排补充流动资金的计划。
此次募投项目计划打造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产线,完全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6000km产能,从市场需求来看,2024年全球该类产品市场需求为3400km,未来市场增长能否匹配产能扩张规模仍待观察。
对赌业绩猛增163%
《星岛》了解到,自成立以来,上海超导已经历了多轮融资,引入了包括上海创投、中信建投等国资,以及精达股份、共青城超达、员工持股平台等社会资本以及诸多私募基金,入股价格在1.13元/股至12.57元/股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超导融资进程中存在多笔对赌协议及股东特殊权利安排,核心条款包括2016年底前上市、2019年前上市等,但此前均因上市未果而失败。
本次递交招股书前,上海超导还清理了大部分对赌及股东特殊权利安排,仅剩与中国石油旗下昆仑资本的对赌协议存在条件生效。
2024年12月,昆仑资本以12.57元/股的价格,向上海超导投资5000万元,并附带一份苛刻的对赌条件:若公司未能上市,昆仑资本特殊权利恢复,若2025年扣非净利润低于1.95亿元,则需重新调整增资投前估值,并向昆仑资本无偿补偿相应股份。
这意味着上海超导需全力推进上市,若上市失败,2025年归母净利润需同比增长167%才能满足对赌要求。但2025年上半年,上海超导归母净利润仅365万元,对赌压力巨大。
一场“捡漏”收购
在股权结构上,目前上海超导呈现极度分散状态。截至2025年6月底,上海超导共有55家股东,第一大股东精达股份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22.38%,第二大股东共青城超达(董事长马韬合伙企业)持股10.92%,其余股东持股均未超过10%。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超导现任董事长马韬履历尤为“扎眼”。招股书信息显示,马韬主要在投资领域活动,无专业技术背景,2022年之前为自由职业,当年入职上海超导即担任公司董事长。
《星岛》了解到,马韬是2021年上海超导陷入资金危机时进入公司。彼时,上海超导因未能实现高温超导带材量产而导致现金流紧张,创始股东寻求出售退出。
马韬则携精达股份收购了创始股东手中的股份和债权,对价2.9元/股。其中精达股份买下9459万股,股份对价2.74亿元,并支付债权款5.06亿元;马韬的共青城超达买下5690万股,股份对价1.65亿元。
收购成功后,上海超导董监高团队进行了大换血,公司实际控制人也由创始人邓凯元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作为对比,2024年底昆仑资本入股上海超导时的对价为12.57元/股。马韬和精达股份收购三年间账面浮盈翻了三倍多。
目前,上海超导原创始团队成员几乎全部退出,董事会多为投资机构代表,高管团队则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核心技术人员多具备上海交大学术背景,公司多项专利和技术成果也受让自上海交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