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投研岗成老鼠仓新阵地?1.77亿罚单撕开资管风控黑洞
在资管行业的传统认知中,“老鼠仓”往往是基金经理等核心投研人员的“专利”。
然而,浙江证,监局近日披露的一纸天价罚单,彻底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本次主角并非以往常见的基金经理,而是一位名为林艺平的私募机构IT人员。
2023年9月,当他在工位上完成最后一笔趋同交易时,屏幕上的盈利数字已逼近9000万元。
勾勒出清晰的风险轨迹
这笔通过"何某龙"与"林某治"两个账户分散操作、横跨东莞与杭州多地的隐秘交易,在监管层的大数据穿透式监管下,最终演变为浙江证,监局开出的1.77亿元巨额罚单,也创下私募领域技术岗位老鼠仓罚没金额之最。
浙江证,监局的处罚决定书显示,这位手握系统权限的技术人员,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通过控制两个关联账户与所服务私募进行趋同交易,非法获利近8858万元,最终落得罚没并举、市场禁入的下场。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而是行业风险迁移的鲜明信号——老鼠仓的主角已从基金经理等核心投研人员,悄然蔓延至IT、会计、风控等中后台岗位。
近年来,多地证,监局披露的案例勾勒出清晰的风险轨迹。
中信证券IT高级经理李海鹏利用CRM系统权限,窥探客户账户信息指导亲属交易,罚没426万元。
华泰证券技术管理岗邵某凭借投研系统权限违规炒股14年,交易金额数亿元。
90后基金会计毕某昱通过估值系统获取基金持仓,控制亲戚账户趋同交易8000余万元。
数字化转型与内控建设的失衡
这些潜伏在幕后的“技术猎手”,凭借独特优势屡屡得手:系统权限高,能直接接触持仓、交易指令等核心未公开信息;操作隐蔽性强,以技术维护、数据处理为掩护,规避常规监控;信息覆盖面广,横跨投研、交易、客户管理等多个环节。
风险蔓延的根源,在于资管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内控建设的失衡。
随着O32交易系统、恒生估值系统等成为行业标配,技术岗员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上帝视角”,可跨产品、跨账户调取全公司投资数据,其信息优势甚至超越部分投研人员。
不过,传统风控体系仍聚焦于前台投研岗位,对中后台技术岗存在监控盲区:权限设置“重效率、轻隔离”,交叉管理导致信息防火墙失效,复合型岗位权限过度集中。
部分机构对技术外包人员缺乏有效监管,进一步放大了合规风险。
实际上,除了筑牢风控防线,更需行业主动重构合规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机构需推行“最小必要授权”原则,对敏感数据访问实施分级管控,让每一次操作都可追溯。
还有就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动态监控系统,精准识别IP地址、交易轨迹的异常关联;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前中后台的联合监督机制,覆盖技术外包等所有接触核心数据的人员。
同时,还需强化合规文化建设,让中后台员工明确法律红线,避免技术之便异化为违规之梯。
数字化转型本是资管行业的效率引擎,但当技术权限脱离合规约束,便会沦为利益输送的工具。
林艺平们的倒下,也为全行业敲响警钟:唯有让风控能力跟上技术迭代步伐,将合规基因植入每一个权限节点,才能堵住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漏洞,守住资管行业的诚信底线。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