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振石股份年超20亿元关联采购,采购主体和额度变换不定或为避税

11月18日,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石股份”)将迎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委员会审议,拟冲刺沪市主板IPO,保荐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振石股份实际控制人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二人合计控制公司96.51%的股权。公司核心产品为风电叶片用玻璃纤维材料,其生产所需原材料的60%以上采购自中国巨石。

值得关注的是,张毓强作为振石集团实际控制人,曾长期担任中国巨石总经理,直到去年3月才卸任,目前仍担任中国巨石副董事长职务。振石集团持有中国巨石16.88%股份,为后者第二大股东。张毓强之子张健侃,则同时担任振石股份董事长与中国巨石董事,形成跨公司任职结构。

公开资料显示,振石股份前身恒石有限曾于2015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后于2019年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司本次A股主板IPO申请于今年6月获受理,7月被抽中现场检查。

从港股退市到如今回A闯关,振石集团、振石股份始终绕不开与中国巨石大额关联交易的疑问,振石股份此次IPO能否顺利过会,备受市场关注。

关联交易盘根错接

酒店招待费年过千万

在风机叶片材料供应领域,振石股份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泰山玻纤、宏发新材、重庆风渡及中财科技山东分公司。这四家企业均聚焦风电叶片材料赛道,且与母公司存在明确的股权控制与产业链协同关系。其中泰山玻纤与中财科技山东分公司均为中财科技下属子公司;宏发新材与重庆风渡则同属国际复材旗下。

此类企业依托母公司的垂直整合布局,形成了从玻璃纤维原丝到叶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且股权关系清晰、业务利益深度绑定。

与上述企业不同,振石股份与中国巨石(全球最大玻璃纤维制造商)不存在直接股权控制关系——振石股份的大股东仅是中国巨石的二股东,二者至多属于"兄弟公司"。但吊诡的是,振石股份与中国巨石之间却形成了高度紧密的业务绑定。

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巨石作为玻璃纤维上游制造的绝对龙头(具备规模与技术优势),天然具备向下游延伸至玻纤布、型材等材料市场的能力。

公开信息也显示,中国巨石专利布局及新闻稿中确有涉足下游业务的尝试。但实际动作中,中国巨石却长期保持对风电材料市场的"刻意回避"。

这一战略倾向的根源可追溯至2004-2005年的关键转折。

2004年彼时名为"中国玻纤"的中国巨石,收购了中国建材集团持有的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复材集团")23%股权。中国复材集团主营业务为玻璃纤维缠绕工艺相关的复合材料及制品(与风电叶片材料存在技术关联)。

中国巨石官方解释称,此次收购旨在"推动主业向下游延伸,构建玻璃纤维及制品全产业链,优化资产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国复材集团的业务与中国巨石二股东振石集团存在部分重叠,但张毓强(振石集团实控人)仅任中国巨石副董事长且不参与具体管理,对业务层影响有限。

不过2005年3月,中国巨石第二届董事会决议接受曹江林辞任总经理,聘任张毓强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毓强后成为中国巨石长期掌舵者)。

此后中国巨石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收购仅3年的中国复材集团23%股权转回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通过换股全面收购巨石集团(强化自身玻璃纤维制造核心业务),并注销了主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控股孙公司嘉兴巨石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该业务与振石股份构成同业竞争)。

自此,中国巨石明确聚焦玻璃纤维原丝生产,并大规模扩产增强型玻璃纤维产品(如直接无捻粗纱),其下游应用场景明确覆盖风力发电叶片、玻璃钢管道等,但始终未直接涉足叶片制造所需的深加工环节(如玻璃纤维织物、风电拉挤型材)。

尽管中国巨石具备生产风电叶片关键原料(如玻璃纤维织物、风电拉挤型材)的技术与产能基础,但其实际业务选择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工倾向":将玻璃纤维原丝销售给振石股份,由振石股份完成深加工(制成织物、拉挤型材等叶片材料),再由振石股份供应给中材叶片、中复连众等头部叶片制造商。

振石股份凭借紧邻中国巨石生产基地的地理优势(运输成本低、包装成本低)、中国巨石的规模成本效应(原料价格优势),以及张毓强对中国巨石的深度影响力(战略协同),成功切入风电材料赛道,近十年业绩持续高速增长。

实际上,除风电材料主业的绑定外,张毓强控制的关联企业还与中国巨石形成多维度的关联交易:

例如,振石集团浙江宇石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张毓强控制)2024年为中国巨石提供运输服务,金额达7.6亿元;其子张健侃名下的上海天石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同期获得2.02亿元运输费;振石集团旗下的桐乡华锐自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为中国巨石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2024年交易额近6000万元。

甚至张氏父子旗下产业还为中国巨石提供接待服务,张毓强名下的振石大酒店为中国巨石提供招待服务,近年年均服务额超1000万元。

借助原料供应优势、区位效率优势及关键人物(张毓强)的战略影响力,这些关联交易进一步强化了张毓强旗下业务与中国巨石的共生关系。

这也成了振石股份的"竞争力"受到质疑的原因。在外界看来,振石股份的崛起,可能更多依托特殊关系形成的资源获取能力,而非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

采购主体和金额变幻不定

存在刻意避税嫌疑

中国巨石和振石股份的关联交易如同一个谜局。

2022年振石股份从中国巨石采购玻璃纤维的方式是,振石控股集团从中国巨石采购库存商品金额为12.96亿元,采购原材料金额为6,452万元,振石控股集团旗下振石集团华美新材料有限公司采购额为3.78亿元,振石股份旗下子公司桐乡恒纤进出口有限公司采购库存商品1,279万元,振石股份的前身浙江恒石纤维基业有限公司仅采购了水电,合计852万元,然后由振石控股集团向振石股份销售玻璃纤维相关产品。

2023年,中国巨石向振石股份销售库存商品7.03亿元,销售原材料2714万元,向振石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桐乡恒纤进出口公司销售库存商品4.77亿元,销售原材料2797万元,向振石股份的控股股东振石控股集团销售商品2.64亿元,向振石集团华美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库存商品1.66亿元,振石集团华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在2024年4月变更成为了振石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到了2024年交易的方式又出现巨变。桐乡恒纤进出口公司从中国巨石采购库存商品和原材料合计18.1亿元,埃及恒石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9022万元,埃及华美采购库存商品和原材料2174万元,而振石股份采购的库存商品原材料和能源合计只有1035万元,郑氏集团华美新材料采购金额为844万元。

振石股份与中国巨石之间的关联交易在采购主体上的频繁腾挪,与其核心生产基地的稳定形成诡异反差,其背后动机实在值得深度推敲

2022 年依赖振石控股集团作为核心采购方中转、2023 年分散至股份公司及多家子公司、2024 年又将 18.1 亿元采购额集中于桐乡恒纤的交易路径切换,绝非正常经营调整所能解释。

尤其反常的是桐乡恒纤的角色突变:这家 2016 年成立、2021 年仍无交易记录的公司,短短三年内关联采购额暴增至 18 亿元,申报稿中突然被定位为集团采购枢纽,却呈现出 "1 人参保、千万净资产撬动 18 亿采购、21 亿营收却亏损 227 万元" 的荒诞数据 —— 如此悬殊的经营体量与主体规模不匹配,以及营收盈利的反常背离,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存在人为调控交易成本、刻意避税的嫌疑。

结合振石系的治理背景来看,这种操作的动机更显暧昧。实控人张毓强父子同时掌控振石股份与中国巨石的核心决策权,前者近 70% 的营业成本流向关联方,其中超 6 成直接采购自中国巨石,这种高度依赖下的交易定价公允性本就存疑。

为回应市场关切,振石股份在招股书中承诺,将采取拓展非关联供应商、扩大境外采购等一系列措施,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将关联采购比例降至50%以下。同时,公司承诺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关联交易审批程序,并增加独立董事与第三方审计的监督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