锴威特,这家江苏公司IPO后曝出巨亏,神秘大客户“砍单”是否异常?
锴威特(688693.SH)的核心产品是功率IC,被归属于半导体行业,但是今年以来的股价表现可没有芯片半导体指数那样如火如荼,截至9月17日的年内累计涨幅只有6.77%,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去年大跌超20%的基础上。
锴威特是在2023年8月上市的,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保荐代表人为薛峰、牟晶。上市之前的业绩表现还是可圈可点,2021年营收、净利同比增幅分别高达53.11%和346.47%,2022年同比增幅也分别高达12.23%和26.07%。
但上市后就变脸了,2023年营收净利双降,营收小降了9.19%,净利则大跌70%;2024年更惨,营收进一步下滑了近40%,且报出了近亿元的亏损;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了超3千万元。对此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包括受行业客观因素影响阶段性需求有所放缓、下游新增订单不及预期等。
股价方面也挺惨的,当年IPO发行价高达40.83元,上市首日开盘价更是逼近80元,但即便是经过了去年9月开始的这一轮行情,截至目前锴威特的股价也只回到了37.52元,仍在当年IPO发行价水下运行。
对比锴威特上市前后的销售数据,力场君觉得还是挺有典型性的,特拿出来和小伙伴们做个分享。
锴威特的业绩在上市前的强劲表现,离不开一家大客户,可能是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信披文件中并未详细披露这家大客户的名称,仅以“公司A-1及与其同一控制企业”来代替。
尽管名称不详,但是这家客户对于上市前的锴威特,影响巨大,2020年还没进入到前五大客户名单,2021年则以1429万元的采购额位列第三,2022年更是以超过4500万元的采购额成为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达19.25%。
对于这家大客户,锴威特上市前也做出了不少描述,比如在发布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中提到:发行人管理层了解到公司A-1存在国产化替代的需求,主动上门拜访提出为对方开发相关产品;对方了解后认可发行人的相关技术服务能力,遂委托发行人进行开发,并采购相关产品;发行人与公司A-1以技术服务开始合作,随着技术服务合同在报告期内陆续验收以及相关产品后续逐步采购上量,报告期内收入增长显著。
还有在招股说明书的“行业竞争情况及发行人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中,锴威特还披露:报告期内,发行人功率IC产品已向包括公司A-1、公司单位H、公司G等在内的多家高可靠领域客户形成销售,部分客户向发行人采购的功率IC产品目前没有其他国内供应商可以替代,发行人在高可靠领域已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
从委托开发到无可替代,锴威特的信息披露似乎让人感受到其与这家神秘大客户,存在着强绑定关系,彼此之间互相需要、谁也离不开谁。但事实呢?根据锴威特发布的2024年年报,第一大客户对应的销售额也不到1000万元;即便这家客户就是当年上市前的神秘大客户,也指向其采购额“砍单”了四分之三。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锴威特上市前的信息披露,特别是“部分客户向发行人采购的功率IC产品目前没有其他国内供应商可以替代”这句,锴威特和华泰联合证券,有没有夸大其词?有没有误导性陈述?
此外,针对这家神秘大客户的信息披露,力场君还有些想法。在招股书中隐去了这家大客户的具体名称,锴威特和华泰联合证券一定有他们的考虑、有他们的理由,或许是因为涉及商业机密,甚至或许还出于国际关系的考量,力场君不是不能理解。
但另一方面,投资者的知情权呢?不重要吗?隐瞒了这家客户的真实身份,对于投资者来说该如何考量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该如何考量锴威特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仅就锴威特这个案例来看,虽然IPO时严守住了这个商业秘密,却也未能挽留住这家大客户的高额采购,反倒是给A股投资者留下了业绩变脸的一地鸡毛,这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公平吗?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力场君觉得差不多了,不能再深了。再深层次的问题,力场君也不好说、说不好、最好不说,反正存在这种现象的,也不只是锴威特这一家,是不是这个道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