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70亿造车新势力“重生”,5年挑战1200亿!

到底是凤凰涅槃,还是垂死挣扎呢?

最近,两家几乎已在车市找不到任何存在感的车企,各自以一种截然不同但同样魔幻的方式,再次“回到聚光灯下”。

当威马汽车温州基地的设备开始重新通电调试,众泰汽车的股价正在 A 股市场上演 “魔幻涨停”——这两家曾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跌落谷底的车企,都在努力走出“ICU”。

只不过,威马还算是“尚有抢救价值的病人”,而众泰更像是“维持生命体征的空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威马至少还拿着《致供应商白皮书》踏实铺路,试图重启生产、召回团队、重塑品牌;而众泰除了“皮尺部神话”外,目前还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实务”,却在资本市场掀起一轮接一轮的炒作狂潮,股价前几日连续涨停,市值飙破百亿,实在是魔幻。

投资人却是清醒的,同样接触了两家车企后,“白马骑士”毅然选择了前者,毕竟“捞个能讲故事的品牌”,远比“扛一个彻底空壳”更划算。

“复活”的威马心也很大,不仅要复产,还要做到产销100万辆,营收1200亿,成功上市。

不过,这一场“翻身仗”,在新能源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却并好打。

01

威马汽车,停摆两年多后,要复活了!

日前,威马汽车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已正式接管威马四家核心公司,并计划于本月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

时隔两年多再次发声的威马汽车,也同步说明了公司的重整情况、法院对历史债务的裁决,以及“新威马”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以吸引供应商加入。

2023年10月,经营困难的威马汽车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预重整申请。如今,“白马骑士”翔飞携手威马“泥潭”起跑,玩命冲刺。

翔飞表示,新威马月内复产,确保年产销1万台,收入10亿元;2028年前启动IPO筹备;2030年挑战年产100万台,营收1200亿元。

可以看出,“重生”的威马有着十足的野心,挑战同样不小。

毕竟,现阶段市场竞争太激烈了,2024年理想汽车交付量刚刚突破50万辆,鸿蒙智行超44万辆,零跑接近30万辆,蔚来和小鹏约为20万辆左右,它们都算是造车新势力里的头部梯队。

而自威马在2023年倒下后,市场上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竞品,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加丰富。价格战打得火热,新威马想要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另外,消费者对“复活品牌”往往存在信任危机,新威马能否赶上并超越它们,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新威马汽车的“复活”无疑吸引了众人目光。

但众所周知,造车是个十分烧钱的行业,在实现自身造血功能之前,需要不断有资金注入才能维持下去。翔飞虽与宝能集团存在密切关联,其法人同时控制宝能系多家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

新威马究竟能否成功上岸,如今还看不到明确答案。

02

曾几何时,威马汽车也是造车新势力中有头有脸的一个,甚至与蔚来、小鹏、拜腾并称“造车新势力四小龙”。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汽车成立于2012年5月,创始人沈晖是从传统汽车行业走出来的大佬级人物,曾在菲亚特、沃尔沃等车企任职。他最知名的事件是助力吉利花费18亿美元将沃尔沃收入囊中,并主导了沃尔沃在中国的正式落地与强势崛起,经验丰富的行业“老兵”,可以说是汽车市场的“香饽饽”。

所以,在沈晖决定独立创业下场造车时,引起行业一阵轰动。

最直观的表现是,威马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资本的宠儿,背后集结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投资团队,其中包括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等。

不过与大多“贴牌”造车新势力不同的是,威马是少数不走代工模式的品牌,自建工厂自主生产的重资产模式。

作为国内浩浩荡荡造车新势力大军中的一员,威马前几年的发展虽说没有一鸣惊人,但也是可圈可点,巅峰时“蔚小理”都不是其对手。

2018年1月,威马收购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拿到生产资质。2018年9月,威马首款量产车EX5正式上市,售价14.68-19.88万元,定位紧凑型纯电SUV。

2018年,威马汽车年交付量排名行业第二,进入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估值一度高达470亿元,成为行业公认的造车独角兽。

03

2019年,是威马汽车的重大转折点。

威马汽车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期间,累计交付也才8.34万辆,年平均交付量不足3万辆,市场表现与成立初期的期待差距甚远,也被曾经的“小弟”哪吒、零跑所超越。

进入2022年以后,威马汽车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声量全无,被一众后来者赶超,唯一引发公众关注的事件竟然却是创始人“12亿年薪”这个乌龙话题。

当围绕车企的话题不再着重于产量和质量时,那么这家车企就到了转折点,一步成魔,一步成佛。

显然,当时威马的走向更趋向于前者。

据天眼查显示,自成立以来,威马汽车累计完成12轮融资,总额超过 410 亿元。2020年更是完成了号称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单轮100亿人民币融资。

可惜,巨额融资并未解决威马的困境。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总营收分别为17.62亿元、26.71亿元、47.73亿元,三年合计92.06亿,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三年合计174.3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底,威马汽车的负债总额达到了406亿元;而截至2022年3月31日,威马汽车的账面剩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36.78亿元。

烧光410亿元后,2022年下半年开始,威马汽车不断曝出负面消息,包括工厂停产、员工讨薪、拖欠供应商货款等等,甚至连新车研发项目也停滞不前。

威马汽车也尝试通过IPO解决资金问题。可惜,冲刺A股、港股相继失败。最后,威马汽车还是破产了!

2023年10月,威马申请破产审查,开启破产重整程序。彼时威马科技集团经审计后账面资产总额为39.88亿元,负债高达203.67亿元。

04

你敢想象,短短5年时间内,昔日造车新势力的顶流威马汽车竟然走上了破产重整之路,曾经意气风发的沈晖也远走海外!

从“当红炸子鸡”到沦为“资本弃子”,威马汽车过山车的经历让人感叹商战残酷、资本的无情!

威马为何陨落得那么快,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的问题:

威马缺乏品牌特点,没有爆款车型支撑,“三电”核心技术研发不够。

威马汽车的衰落还与其定位有一定关系,在成立之初,沈晖把威马定位成“电动汽车版的大众”,主攻10-20万元的中低端市场。而对于中低端来说更是需要以高销量低毛利的走量取胜,只要毛利率一日不能转正,生存压力就越来越大。此区间内,上有比亚迪宋、秦、汉,小鹏P7等成名爆款,下有哪吒汽车等中低端劲敌,威马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再加上,威马汽车的自建工厂虽好,但并没有足够的订单来消化产能,两个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低至约20%,产能严重过剩。

曾经,威马创始人在威马破产前发过这样一个配图,上面意味深长地写着“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的字样。

如今,复活后的新威马,不仅要复产,还要做到产销100万辆,营收1200亿。

曾经,高合是车友最“意难平”的企业,如今威马却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复活”的新能源车企。

但重生难,重回巅峰更难!

重重困难之下,新威马能否“涅槃重生,再现辉煌”,或许只有量产交付引擎声响起的那一刻,才能一见分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