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和的千亿骗局:与地方城投合谋,靠空转贸易立身
文/刘工昌
6月11日,上海陆家嘴,寸土寸金的未来资产大厦35-36楼,上海均和集团人力资源部突然发出一则通知:公司因资金吃紧,难以维持日常运转。
5000多位员工生活瞬间直接失去了着落。具体说来,要是在2025年6月10日之前选择配合离职,公司承诺会将5月31日前拖欠的工资、社保、公积金和报销款补齐,并且会提供离职证明、推荐信等相关文件。
而要是不配合办理离职手续,从6月开始,工资会停发,社保和公积金也会停缴,甚至连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都没了来源。
除此之外,2024年占比20%的年度奖励截至公告日仍未发放,就连原本许下的2025年20%年度奖励,也被直接取消了。
于是员工们只剩两个选择,要么在6月10日前离职,要么从6月开始,工资停发、社保停缴。
不管选哪一项,通知中均未提到任何经济方面的补偿。
①
这简直和耍流氓毫无区别。那么员工可不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答案是,几乎不可能。首先是找不到讨债人。多名核心高管向媒体证实:“至少两年了,我们没在国内见过他。开会视频永远是黑屏。”②
其次是没什么可补偿的了。公司账上只剩些办公家具,连打印机都被法院查封了。即便启动清算程序,普通债权人清偿率可能不足5%。
三是法律不保障。劳动部门数据显示,仅上海地区就收到均和员工投诉超2000起。但根据《企业破产法》,员工工资仅在第三顺位受偿,前有税费、后有抵押债权。
五千员工赔偿路一片昏暗。
2003年,年仅21岁的福建人何旗来上海创办了上海均和金属材料公司,做的是钢铁贸易生意。最初为小公司提供供应链服务,后来成功拿下地方中小企业和国企的订单,终于在大上海站稳了脚跟。
2005年该公司更名为上海均和集团,开始做国际贸易。2008年,他回到福建,创立了均和厦门公司,主要做大宗商品与能源资源的贸易。
何旗的野心并非仅局限于贸易范畴,他还涉足金融领域,2014年,他又将目光投向了金融领域,先后成立了均和商业保理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参股九江银行、申港证券,成立均和商业保理、孚玉基金,甚至参与江西银行H股上市。这一时期,何旗的商业帝国主要围绕大宗贸易+金融资本。到2015年,均和集团的贸易额成功突破了千亿大关,在贸易届熠熠生辉。
2018年何旗手握上海、厦门两家500强企业,其个人财富高达80亿,在胡润百富榜中位列第483名,他还担任中国侨商联合会的常务副会长及福建省青联的副主席。
经过多年打拼,均和集团的注册资本达到了130亿元,有5000多名员工,其总资产超过了1000亿元,营收最高时超2500亿。2022年,它位列上海民营企业100强中的第4位,位列浦东新区第一。即便到了2024年9月,它依旧在上海企业百强榜单中位居第21名,还成功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192名。
2020年,何旗又将目光投向产业园区,创立了“均和云谷”品牌。均和集团开始与各地城投公司合作,成立合资贸易公司,也就是所谓的“空转贸易壳公司”。
均和集团先将钢材卖给城投子公司,过后再以原价将其买回。通过这样的操作,均和集团和城投子公司的账面上营收都凭空增加了好几亿。由于城投公司在发行债券方面存在限制条件,政府收入在其中的占比不能过高。因此,城投公司需扩大营业收入,以此满足发债的相关要求,这种空转贸易最能在短时期内帮城投实现这一要求。
作为回报,城投公司会将一些优质地块和产业园项目交给均和集团开发。拿到优质地块后,均和大力发展产业园项目,推出了“均和云谷”品牌,并喊出了“三年建一百个产业园”的宏伟口号。
这样“政企互补、各取所需”,货物纹丝不动,甚至仅凭“虚拟仓单”走账,双方凭空制造出等额的虚假营收。最后,虚假繁荣诞生。
至此均和主要客户群体基本上为地方政府。依托这一模式,均和打造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格局,形成了以大宗贸易、金融资本、产业园区为三大支撑的架构。均和雄心勃勃的提出了“三年百园”的目标,声称只要是均和产业园落成之处,必然能看到一家合资贸易公司。
空转贸易仅是均和“组合拳”的第一招,与之紧密捆绑的是其所谓“产业园区建设与招商”业务。
2020年,何旗借助“均和云谷”这一品牌大张旗鼓地宣告进入产业园区行业。其全资子公司均和产业集团,专注于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及服务运营,已在全国24座城市布局了55个产业园,运营面积超过850万平方米。
它究竟是如何打好这一张牌的呢?首先是低价圈地,均和以“招商承诺”为诱饵,换取地方政府远低于市场价的产业用地。其次是招商名不副实,大量“企业意向书”其实并未真正落地,却被用来虚构招商成果。
最后则是违规预售且用来融资,在手续不全(无预售证、规划审批)的情况下,将厂房提前卖给不知情的企业或散户投资者;得到投资甚至只得到意向投资,就直接用意向合同包装来大规模融资。
而均和通过虚假的贸易营收和“成功”的产业包装,最终就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从金融市场大规模融资套利。
而这种套利主要又分以下几种:其一为信贷套利,用空转出的巨额营收向银行申请流动性贷款。其二是证券化包装,将产业园的意向书、合同包装发行项目ABS、信托计划。其三是抵押融资,用已“预售”的厂房进行重复抵押融资。最后还有私募圈钱,利用与政府的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对外募集私募基金,许诺未来分红。
资金到手后,一部分用于维持庞氏骗局般的公司运转,更大一部分则通过复杂通道(如SPV过桥、境外转移、家族办公室、壳公司等)被悄然转移、隐匿。项目尚未真正启动或完成,巨额融资已被提前抽走,留下巨大的债务黑洞。③
均和的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一套“大宗贸易+金融+地产”的三位一体套利链条。
均和与地方城投公司合资成立贸易公司,进行大宗商品贸易,而所谓贸易上下游很多都是均和的关联公司,形成循环贸易,以此把贸易额做大,满足城投公司需要营收数据靓丽的需求。但这种循环贸易由于很多不是实时结算的,存在明显的资金风险敞口,城投公司需要对均和控制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预付、赊销,或者在均和掌控的第三方仓库持有货权,通过这种方式为均和融资。
同时,也有合资公司的大股东城投集团给合资公司借款,或者因合资公司大股东是城投公司而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的情况。总起来说就是,主要就是城投公司自己投钱搞贸易,只不过借助均和这块牌子把它搞大,最后好融资。
均和呢,则是通过锁定上下游客户及产品价格的方式控制业务风险并从中赚取差价。在货款结算方面,均和与上游供应商采取现款现货、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在销售结算方面,会预先收取下游客户一定的保证金,下游客户提货后30天内支付完全部货款。
从贸易中融来的资金。这些钱一部分被均和用于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建设产业园,因为开发产业园需要大量资金,而仅靠贸易的资金还不够,均和便通过预售产业园给客户,让客户预付款来获得更多资金。这里均和当然是最大的获利者,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是“多赢”,因为它既解决了城投公司营收问题,又开发了产业园、解决了招商问题,还能通过卖地获得收入。
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在监管收紧后暴露无遗。因为它的主要营收来源于“空转流水”,经过这样“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双方都做出了“巨额营收”,但没花一分钱,城投A营收漂亮了可以发债,均和也做出了“超大贸易规模”,得以提升评级、拿到更多融资。这就是所谓的“空转贸易”,是典型的“三无模式”:无货权、无现金、无实物。这种模式不但违法,且非常脆弱,一旦监管要求披露“实物货权”“现金流配比”,就无法维持。
与“空转贸易”配套的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包装也存在诸多水分。均和与地方政府、城投谈妥,由对方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出让产业用地,均和承诺“招商引资、拉动税收、带动就业”,但往往拿一大堆“企业意向书”(很多并未真正签约)来交差,再把产业园项目“包装”成成功案例,将厂房卖给不知情的企业或散户投资人。
更激进的是,很多厂房没有预售证、没有规划审批,却依然提前销售,直接用意向合同融资。但本质上很多企业根本不会真正入驻,招商成绩虚高。
有了虚假营收+虚假产业后,均和再把这“看上去很美”的故事拿去金融市场换钱,拿空转出来的营收向银行申请流贷,拿产业园的项目意向书、合同发行项目ABS、信托计划,拿已经“预售”的厂房做抵押融资,拿与政府的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对外“募资”私募基金并承诺未来分红。
结果是项目还没做,钱已经借好了,一部分填补公司运营资金,一部分转入“SPV”过桥平台,更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境外资产、家族办公室、壳公司账户。④
“空转贸易+产业园”是均和骗局的核心。简单说,分三步走:第一步:帮城投把摊子做大。第二步:均和按“功劳”得到便宜土地搞开发。第三步:预售厂房+抵押融资,钱到手就跑。
靠着这套“神操作”,均和喊出了“三年建一百个产业园”的口号,营收一度号称2500亿!表面上是“大宗贸易+产业园开发”双轮驱动的商业奇才,实际上玩的是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和钻政策空子的资本游戏。(上海均和集团暴雷:5000员工失业,7个在建产业园被查封湖南小罗2025-08-08)所以,“大宗贸易+产业园区”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是导致均和集团崩塌的主要原因。
然而,国家的融资及贸易规则却骤然生变。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下发文件,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严禁开展虚假贸易。2025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了“3号指引”这一新规,规定贸易收入占比超过30%的企业必须进行严格披露。严禁“空转走单”行为,规定要做到“三流合一”,即货物流、票据流和资金流需保持一致。
这竟引发了令人震惊的连锁效应。多个地区的城投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接连遭到调查,一位地方城投高管私下哀叹:“我们比谁都急啊!钱没了不说,更怕被查!”⑤整个合作环节的链条开始瓦解。而高度依赖城投的均和自然走在崩溃边缘。
城投把大量的钱投到合资贸易公司、产业园项目里,随着均和崩盘和老板跑路,基本血本无归。更要命的是税务风险。均和集团开具的大量增值税专用发票,随着其暴雷和立案侦查,很可能被税务局认定为“异常凭证”!这意味着,当初用这些发票抵扣了税的城投公司,可能面临巨额补税+罚款+滞纳金的三重暴击!
自2025年5月开始,均和集团的众多股权遭到冻结,而提出冻结申请的主要力量,正是与之合作的地方平台公司。均和集团在全国轰轰烈烈搞的“产业园大业”,随着资金链彻底断裂,瞬间成了烂摊子。
具体表现为:
1.在建项目遭查封!至少7个由均和操刀的在建产业园区,直接被司法机关贴上了封条,彻底停摆。福州长乐等地的配套地产项目更是惨不忍睹,延期交房都是轻的,几近烂尾。
2.企业主血本无归!青岛“均和云谷未来创新园”有40多家企业主冲着“均和集团大品牌”、“政府合作项目”的金字招牌,砸钱买了厂房。结果项目突然被查封后才发现:厂房既没预售证,也没办网签!钱等于直接丢进了水里
3.供应商蜂拥讨债。均和总部大楼的电梯里,挤满了各路愁眉苦脸的人:拿着欠条的原材料供应商、垫资的工程承包商、被拖欠佣金的销售代理……但老板跑了,公司空了,找谁要去?
均和的商业模式堪称“资本魔术”:先用“空转贸易”制造虚假流水,获取银行授信;再以“产业园开发”名义低价拿地,承诺引进高新企业;最后将土地包装成“稀缺资产”,通过预售厂房、发行金融产品等方式募集资金,实际却将资金挪用至住宅地产开发。
这种模式为何注定暴雷?以青岛“均和云谷”项目为例,有以下三点:
期限错配:用1年期的贸易融资,支撑3年期的地产开发,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问题;
产业空心化:承诺引进50家高新企业,最终仅3家入驻,园区沦为“空壳”;
监管收紧:2024年上交所禁止“三无贸易”(无货权、无现金、无实物),均和的“财技”瞬间失灵。⑥
总结下来,就是均和集团通过关联公司或合作企业签订虚假购销合同,虚构大宗商品(如铜、煤炭、化工品)交易流水,制造虚假营收和贸易规模,通过票据或短期融资形成资金流水,虚增千亿级贸易额。利用虚增的贸易流水向银行申请供应链金融贷款或开具信用证,甚至重复质押仓单融资,来套取银行信贷与融资。这种“高杠杆+假贸易+地产包装”在过去10年曾有广泛市场。
均和集团的崩塌并非偶然,而是“空转贸易+监管缺位+政企合谋”下的必然结果。若不从根本上改革金融监管与政企关系,类似爆雷事件仍会重演。最终,社会代价总是由最缺乏议价能力的群体——员工、中小供应商和纳税人承担。
[引用]
①(上海千亿集团爆雷!老板卷款“跑路”,竟要求员工配合“裸辞”玉籽_95dd22025-07-23)
②(千亿帝国崩塌,5000员工被逼离职,老板却消失了两年财经保探长2025-08-07)
③(上海均和集团爆雷内幕:“空转贸易”模式大曝光!前沿观察2025-08-09)
④(上海千亿集团”轰然倒塌,一个“伪供应链帝国”的终局警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2025-08-12)
⑤(上海均和集团暴雷:5000员工失业,7个在建产业园被查封湖南小罗2025-08-08)
⑥(上海均和集团暴雷内幕:地方城投和政府如何一步步陷入泥潭?太康县蕊西百货店2025-08-07)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