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让饶毅愤怒的“他们”是谁?

山有信/文

近期,一篇名为《为自己配偶领域力推国家经费立项,怎么可以?》的公众号文章引发了热议,许多网友纷纷转发。

据悉,这篇文章是我国生物学家饶毅教授所写,发布在“饶议科学”公众号上,文中称“参加会议的人人知道其配偶就研究睡眠。在讨论国家经费立项的会议,公开为自己配偶的领域说话,这不仅自私而且肆无忌惮。”“如果中国投入大量经费设立睡眠研究专项,我实验室就退出睡眠研究。”

那么,文中所指的“其”是谁?“其配偶”又是谁?为什么为睡眠领域研究争取大量经费会引起专家学者的质疑甚至愤怒呢?

“他们”是谁?

“给了自己的单位,没人阻止;给了自己的学生,没人阻止;现在如推给配偶,谁能阻止?以后还要惠及谁,谁能知道?”

这是2025年7月13日,公众号“饶毅科学”发布的文章内容。究竟是什么引发了饶毅教授发出这样的质疑?原来是在一场国家级会议上,某位老师公开为其配偶研究领域争取大额研究经费,而这一研究领域“并不差钱”……

公开信息显示,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生物学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创始所长等职。2019年6月,饶毅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2025年3月,卸任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其长期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

有人曾评价“饶毅是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注定将留下重要影响。”那么,是谁使得这样一个“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直接公开发文“内涵”呢?

我们浏览评论区发现,评论区谈及了一位名为“蒲某明”的教授。

公开信息显示,蒲某明,194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其主要从事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的研究。

《解放日报》曾报道到,蒲某明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台湾,求学于美国,其1999年创建中科院神经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称得上“临危受命”。当时脑研究所只剩3个研究组,科研陷入了困境。在蒲某明带领下,仅用了短短4年,神经所的13个研究组就突破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纪录。

2003年起,蒲某明在全国科研院所中第一个引进国际化的科研评估体系,与此同时探索人才的流动与退出机制。2009年,组建了脑疾病研究中心,建设非人灵长类平台。2011年,神经所参加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生物科学类第一。2016年,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国际格鲁伯神经科学奖在评述他的科学贡献时曾加了这样一句话,“几乎凭一己之力在上海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神经科学研究所。”

而评论区中提到的“丹老师”又是谁呢?丹某是一位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神经学专家,目前正在研究睡眠的神经基础,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讲席生物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其本科就读于北大物理专业,之后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蒲某明院士实验室研究细胞突触传递机制及其可塑性。公开信息显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阐释大脑中控制睡眠的神经回路,以及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目前,丹某已经在国际顶尖学术上发表了 17 篇论文。

据悉,她在接受Neuron“有没有什么问题能让你夜不能寐?”的采访时曾表示,“说起来有些讽刺,我因为思考大脑究竟怎么步入睡眠而失眠无数次,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电路控制着睡眠,什么原因会引起失眠。”

睡眠研究是什么?

相关论文显示,睡眠是一种普遍且必要的生物过程,因此需要具备有益作用。在过去的十年里,睡眠作为恢复过程这一新功能被发现:它有助于清除大脑在清醒期间积累的潜在有害废物和毒素。其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调节食欲和葡萄糖代谢的肠促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模拟这种激素,促进饱腹感,减少饥饿感,并减缓胃排空,已成为减重和与肥胖相关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中极具前景的治疗选择。

《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指出,当下我国人们睡眠健康存在以下趋势和问题:一是夜间睡眠时间偏短,睡眠质量有待提升。1/4人群睡眠不足6小时,零点后入睡人群已超半数,近四成人群存在夜间易醒问题。二是饮酒、吃宵夜、18点后饮茶/喝咖啡均会影响睡眠。饮酒>7次/周的人比不饮酒的人夜间清醒次数高0.4次;常吃宵夜与18点后饮茶/喝咖啡的人群出入睡时间更晚。三是喜欢社交类运动的人群睡眠主观满意度更高。参与社交类运动人群比参与非社交类运动人群的睡眠主观满意度高26%。四是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重视。肥胖人群入睡晚、睡眠时长较短、清醒次数偏多,睡眠质量较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及电子设备等的普及,使我国睡眠问题呈现出显著社会性特征。近年来居民整体睡眠质量虽有所改善,但从上述报告中看出,我国睡眠健康问题仍然很突出。不同群体有着显著差异,譬如:职场中传统行业从业者与新业态劳动者(如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存在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中等收入群体因工作压力成为失眠高发人群,育儿期女性则因多重社会角色负担陷入“睡眠剥夺”困境。

因此,国民的睡眠健康问题需引起重视,睡眠健康正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睡眠质量的改善不仅关乎个体身心健康,也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睡眠健康,并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睡眠健康促进行动,倡导科学作息,减少睡眠障碍问题。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进,标志着睡眠健康正从个体关注走向社会公共卫生议题。

所以说,睡眠研究对于我们的身体、生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而睡眠研究对于理解睡眠功能、睡眠障碍,以及理解睡眠对免疫、神经退行性病变、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大致来说,近五年,我国在睡眠研究相关领域已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

在睡眠与身体健康关系方面。2025年,国内研究团队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研究成果,通过对英国生物银行大规模前瞻性队列数据的分析,发现睡眠时长不足、频繁失眠、打鼾和经常日间嗜睡均显著增加新发重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风险,不良睡眠评分还可能通过损害肾功能间接导致该病风险上升。

此外,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也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数据发现,周末补觉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与周末补觉时间 <1小时的参与者相比,补觉时间> 1小时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降低了 63%,且周末补觉能显著降低心绞痛、卒中和冠心病风险。

在睡眠障碍研究方面,有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等方法,发现了更多与睡眠障碍相关的基因变异,有助于理解睡眠障碍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还有研究人员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更精确地揭示了睡眠障碍与大脑神经回路、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据报道,2025年6月29日,丹某也发布了最新论文,阐述其在睡眠研究方面取得的新的成果。2025年6月24日,丹某院士团队(丁歆璐博士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Neuroendocrine circuit for sleep-dependent growth hormone rel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下丘脑中两类神经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神经元和生长抑素(SST)神经元在睡眠不同阶段的活动模式及其对生长激素(GH)分泌的精确调控。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生长激素通过增强蓝斑核(LC)神经元的兴奋性以促进觉醒。从而解析了睡眠依赖性生长激素释放的神经内分泌回路,该神经回路保证了睡眠期间生长激素的大量释放,又防止了过量释放。简言之,他们的研究发现:睡得越好,长得越高,但也不会长得太高!

这么看下来,睡眠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对这样的研究投入50至60亿的经费,到底为什么会引起饶毅教授质疑呢?

睡眠研究该给多少经费?

“如果中国投入大量经费设立睡眠研究专项,我实验室就退出睡眠研究。”睡眠研究应该投入多少研究经费?我国研究经费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研究,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上亿元的研究经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要弄清楚的。

根据规定,科研经费按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其中,500万元以下的部分,间接费用比例为不超过3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不超过25%,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不超过20%;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 60%。

在科研经费投入与支持方式方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技领域,遴选全球顶尖的领衔科学家,给予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在确定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任务范围内,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3至5年后采取第三方评估、国际同行评议等方式,对领衔科学家及其团队的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以及聘用领衔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单位服务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绩效评价。

这就意味着,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重视项目本身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围绕“卡脖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量子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避免资金分散,确保资源集中投向对国家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方向。同时还重视“人才引领”,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激发顶尖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那可以获得上亿元研究经费的项目应该是怎样的呢?

2023年10月1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建设完成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通过了国家验收评审。据悉,精密重力测量在基础科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前景,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可为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以及基础物理等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强大支持,让中国精密重力测量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并最终实现领跑。因此,“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总投资共为8.59亿元。

据饶毅称,在睡眠研究的广义领域,全世界华人研究最好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张二荃。狭义的睡眠领域全世界华人研究最好的是UCSF的Yinghui Fu。在他看来,虽然一些睡眠研究领域的学者是优秀的科学家,但绝无任何工作接近诺贝尔奖水平,也自然无法带头研究几十亿的项目,“研究睡眠问题当然重要,但它目前不属于可以用大量经费的方向,在一般经费行列就可以。”因此“推一个50-60亿睡眠的项目”在他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那么,关于睡眠研究的专项项目一般研究经费都是多少呢?以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官网信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2023年设立“睡眠及睡眠障碍的机制与干预新策略研究”专项项目,该专项直接费用总额度约3000万元,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采用“联合申请”方式,每对申请项目资助约200-300万元。

这件事之所以还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原因还在于研究人员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说,在讨论国家经费立项的会议上,与项目存在密切利益关系者的亲属或其他利益相关方,不应参与项目的讨论。而在本事件中,当事人公开为其配偶研究领域说话。

这自然会引发网友热评:“科研这一块确实该好好查一下了,一个字乱,有些大佬为了谋求私利,开始大张旗鼓的人为干预,连最起码的避嫌都不讲了。”“中国应该多一些像饶教授这样的人,敢于斗争学术圈里母婴传播,性传播的现象。”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精致利己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必有损学术健康发展。近来学术圈频频引发热议,各种事件不断冲击着公众的认知。我们不得不思考,“学术圈”怎么了?如何才能让科研人员真正回归到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初心上?

[引用]

①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某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解放日报》.2018-06-27

② 丹杨:从北大物理,到美国神经学院士|人物专访.搜狐.2018-05-23

③ 华山神经年度盘点 | 睡眠研究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神经.2025-01-27

④ 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2025-03-25

⑤ 睡得好,长得高!丹某院士最新Cell论文,揭开睡眠促进生长激素释放的神经机制.澎湃新闻.2025-06-29

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公报.2021-08-05

⑦ 【基金委项目】关于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医学科学部2023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第三批)的通告.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处.2023-11-10

⑧ 吴善超:如何破局科技界作风学风乱象.科技导报.2025-07-10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