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巨额罚单拷问合规经营,董事长到龄离职,陈海强独揽浙商银行重担

撰稿|多客

来源|贝多财经

万亿级城商行,高管阵容再遇变局。

7月10日晚,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SH:601916、HK:02016,下称“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长陆建强因到龄辞去该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及H股授权代表职务。

浙商银行补充称,经全体董事一致表决同意,由执行董事、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法定代表人职责,直至选举产生新任董事长且其任职资格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之日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陆建强递交辞职报告前两天,陈海强任职浙商银行行长的资格才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复。而在浙商银行于4月宣布陈海强出任行长前,该行经历了长达8个月的行长空缺状态,相关职责由董事长陆建强代行。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曾凭借领先的资产规模占据“浙系一哥”的王座。然而近年来,该行相继面临业绩波动、内控失守、高层动荡等挑战,在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中负重前行。

如今,进入深度调整期的浙商银行在挥别履职多年的“老将”的同时,也迎来了新任“掌门人”。在董事长之位暂时空悬的背景下,帮助该行甩掉历史包袱、重塑市场信心的重任,将由陈海强一人担起。

一、陈海强空降行长,此前多名高管落马

梳理时间线可知,浙商银行自2023年起便开始频频出现董监高层的人员调整,还存在不少高管因非正常原因离职的情况。2023年2月,浙商银行原董事长沈仁康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也是在这一年,浙商银行新选举了包括新任董事长陆建强在内的3位董事,刘龙则以“出于个人职业规划的考虑”为由,辞去了浙商银行副行长及董事会秘书的职务,另有3位董事辞职,其中1位尚在资格审核期间。

进入2024年,浙商银行董事会成员变动仍未停息,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上任9天后便火速离任的新任行长张荣森。2024年年报显示,张荣森于8月9日被聘任为浙商银行行长,但8月19日便因个人原因辞去了行长职务。

有知情人士透露,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现已被带走调查;此外,2023年离职的原副行长兼董秘刘龙也在2024年末被曝失联,或与沈仁康“受贿落马”有关。一桩桩高管违纪违法风波,将浙商银行的内控能力推上了风口浪尖。

张荣森离职后,浙商银行的行长职责一直由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直到今年4月新行长陈海强上任。公开信息显示,陈海强于2015年3月入职浙商银行,相继在宁波分行、杭州分行、总行任职,拥有多年的一线行长履职经历。

在6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陆建强并未回避该行近年来的高层动荡局势,他指出该行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善本金融、智慧经营、人文浙银”的三大指引,谨防领导班子内部出现“一把手变成一霸手”的现象。

浙商银行也在公告中对陆建强任职期间的贡献予以高度肯定和感谢,称其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健全战略体系、完善企业文化,推进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落实服务实体经济任务,经营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各项工作和业务发展取得较大进步。

二、千万罚单利剑悬顶,合规经营难题未解

但需要指出的是,频繁变动的高管阵容,为浙商银行的合规经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浙商银行2024年收到了超30张监管罚单,全年罚没金额超1100万元,贷款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是其违规“重灾区”。

2025年1月27日,浙商银行重庆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绩效考核不符合监管要求、未将贴现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等四项事由而被罚款170万元,浙商银行重庆九龙坡支行行长陈洁也因变相“存贷挂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被警告。

同日,上海金融监管局向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开出了一张高达1680万元的巨额罚单,剑指其15项违规行为;包括浙商银行上海分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薛亮在内的七名管理层人员,也分别受到警告、罚款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根据罚单信息,浙商银行的违法违规事由包括但不限于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信贷业务经营不规范、资产池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跨境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同业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员工异常行为管理不到位等。

这也意味着,2025年刚开年不到两个月,浙商银行的累计被罚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即便是陈海强上任的4月,该行屡次被监管“点名”的情况也没能得到改善,处罚涉及常州分行、杭州分行、珠海分行等4家分支机构。

其中,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因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中签订空白合同,向保证人隐瞒实际贷款金额、员工与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被处以70万元罚款;时任浙商银行杭州富阳支行客户经理的陈高平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两年。

2025年前五个月,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被罚金额共计超过2000万元。而涉及信贷业务、跨境贷款、同业存款、员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频繁违法违规行为,也将该行机构统筹管理、内部风控制度执行的硬伤尽数暴露。

三、房地产业风险高企,不良贷款余额增长

实际上,多重危机压身的浙商银行并非没有寻找破局之道。

陆建强就曾在4月召开的业绩会上透露,该行在过去三年间依靠自身经营化解了“影子银行”问题遗留的近2000亿不良资产,2024年该行计提减值达530亿元,为历年来最高值。到2024年末,其历史问题已基本出清。

结合年报可知,浙商银行截至2024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38%,较2023年末减少0.06个百分点。不过,同为银行业“浙系三杰”的宁波银行、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5%和0.76%,资产质量显然优于浙商银行。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截至同期末的不良贷款余额较2023年末增长3.65%至254.94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至444.88亿元,增幅约为26.81%;逾期贷款余额为335.11亿元,同样较2023年末增加57.25亿元。

截至2025年3月末,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8%,与2024年末持平;不良贷款余额259.55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4.61亿元,增幅1.81%;拨备覆盖率则较2024年末的178.67%减少7.46个百分点至171.21%。

另需注意的是,浙商银行截至2024年末的公司贷款余额1.25万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7.28%;其中,来自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贷款占其公司贷款的近八成。

在浙商银行截至同期末的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有4家客户属于房地产行业,贷款金额合计177.28亿元,占前十大贷款客户贷款总额的40.64%。而其来自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由2023年的1777.49亿元增至2024年的1861.33亿元。

由此可见,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不良贷款余额、关注类贷款余额和逾期贷款余额均呈增长态势,且对房地产业等高风险行业的风险敞口不断扩大,依旧面临因贷款业务分化明显带来的资产质量下行压力。

目前,浙商银行已经形成了“一正三副”的管理团队,也将按浙江省委省政府提议,尽快完成新任董事长选聘。不过,该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任重塑、稳健增长,仍需新任领导班子的持续探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