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净利双降零售承压,平安银行困境中如何谋变?
【超新星财经/原创】
平安银行交出的2024年成绩单令人咋舌。
该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骤降10.93%;归母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下降4.19%。
回溯平安银行二十余年的发展轨迹,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的情况,尚属首次,这无疑给市场传递出强烈的信号——平安银行正身处困境。
这一困境既是行业周期、市场竞争加剧的缩影,也是其主动调整资产结构、重构业务模式的必然代价。
净息差的历史性收缩,成为平安银行2024年业绩承压的核心变量。
2024年平安银行净息差降至1.87%,较上年大幅收窄51个基点,这一跌幅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年度之最。拆解息差结构,资产端收益率从4.58%降至3.97%,而负债端成本仅从2.27%微降至2.14%。利率市场化在负债端的改革进程滞后于资产端,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对银行的盈利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挤压了利润空间。
图源:平安银行2024年年报
从具体业务线来看,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0.8%,其中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下降44个基点,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下降102个基点。这种全方位的收益率下行,倒逼银行加速资产结构调整,但短期内难以抵消息差收窄带来的盈利压力。
非利息净收入虽然同比增长14.0%,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8.1%,其中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18.3%,理财管理费、贸易融资等收入下降23.0%。
平安银行的盈利结构在2024年面临显著挑战。
传统利息收入占比较高,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利息收入的下降。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信用卡业务和理财业务的表现尤为关键。然而,受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影响,这些业务的收入增长乏力。
同时,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也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全年计提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494.28亿元,虽然较上年减少96.66亿元,但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净利润的表现。其中,零售业务的减值损失占比高达98.59%(平安银行2024年零售业务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为492.19亿元,计提了487.29亿元的减值损失),显示出零售业务在资产质量方面的严峻挑战。
尽管面临困境,平安银行却并未动摇战略转型的决心,试图通过一系列举措,包括人事调整,来扭转局面。
01 零售困局:“黑马”光环褪色
曾以“零售黑马”著称的平安银行,正深陷零售业务转型的困局,曾经耀眼的标签逐渐暗淡。
回溯至2016年末,平安银行首提零售战略,依托平安集团庞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全力投身零售业务转型。在转型后的短短几年间,零售业务成绩斐然,成功从曾经的“第三梯队”跻身股份行的“第一梯队”。
2017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达466.92亿元,同比增长41.72%;零售业务净利润为156.79亿元,同比增长68.32%,占该行净利润的67.62%,增速令人瞩目。
直至2020年,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5.78亿元,占全行营业收入的57.7%;零售业务净利润为176.74亿元,占净利润的61.1%,彼时的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卓越的盈利能力。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2024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比跌破50%,从2023年的58.2%骤降至48.6%。更为严峻的是,零售业务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占比从62.3%大幅下滑至47.0%,利润贡献能力的下跌清晰可见。
信用卡业务一直是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板块,但2024年表现尤为惨淡。2024年末,信用卡流通户数为4,692.61万户,较2023年末的5,388.91万户下降了12.9%;继2023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同比下降18.0%后,2024年该行信用卡总消费金额继续承压,全年实现23,205.10亿元,较2023年的27,815.04亿元进一步下降16.6%,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一变化既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与市场竞争加剧密切相关。随着消费者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和支付方式的变革,信用卡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消费贷业务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末,平安银行消费性贷款余额降至4746.6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约130亿元(2023年末消费性贷款余额约为4876.63亿元)。不良率方面,2024年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39%,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性贷款不良率从1.23%攀升至1.35%,显示出消费贷业务在风险暴露方面的严峻形势。
图源:平安银行2024年年报
在财富管理领域,平安银行也面临较大挑战。截至2024年末,私行客户AUM余额为19754.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增速创五年新低。年报显示私行客户数达9.6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3%,但户均资产规模从2023年的约2123.63万元降至2024年的2040.78万元,户均资产规模出现罕见回落。
02 资产质地:风险不容忽视
在规模扩张的表象下,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持续显现。
截至2024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为57,692.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为33,741.0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其中企业贷款余额16,069.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个人贷款余额17,671.6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6%。
图源:平安银行2024年年报
资产质量层面,尽管不良贷款率维持1.06%的水平,但企业贷款不良率上升0.07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率攀升0.02个百分点。此外,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从41.23%升至45.49%,预示未来不良生成压力。
面对不良贷款的上升,平安银行采取了多种处置手段,包括转让、核销、清收等。其中,通过银登中心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是一种创新手段,但转让价格的大幅折扣也反映出资产质量的严峻形势。
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在2024年便大力推进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全年共发布156期,涉及本金总额156.53亿元,涉及客户47.25万户,在股份制银行中居首位,在银行业整体通过银登中心转让的个人不良贷款本金和利息总额(1962.33亿元)中占比约8%。
进入 2025 年,这一举措持续加码,据有关报道,截至 2025 年 3 月 21 日,平安银行已发布 44 批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图源:银登中心官网
在这总计约 140 亿元的 “坏账” 里,公司不良贷款本息达 59.94 亿元,涉及 127 家欠款企业;个人不良贷款(包含个人消费、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为 100.79 亿元,涉及贷款人达 19.30 万 。仅在 3 月以来,平安银行计划转让的不良贷款本息规模合计超 136 亿元。依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 (银登中心) 网站数据,这些不良贷款转让起始价合计仅为 5.47 亿元。若按起拍价估算,在极端情况下回收金额不超 5.4 亿元,损失金额或高达 130 亿元左右,损失率约为 96% 。
平安银行在 2024 年年报中指出,该行主动调整客群和资产结构,实施差异化风险管理政策,推进优质资产投放,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但如此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虽然有助于平安银行清理风险,降低潜在损失,但也从侧面凸显出其资产质量面临着巨大压力,反映出经济环境变化、前期业务扩张中部分风险暴露,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
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尽管平安银行一直强调强化风险管控,但监管处罚情况却暴露出诸多漏洞。
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平安银行频遭监管处罚。2024 年 5 月 17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平安银行因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贷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以及其他方面等五大领域违法违规,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6723.98万元,其中,总行6073.98万元,分支机构650万元。2025 年 3 月 12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信息,平安银行因在并购贷款管理、理财业务投资管理及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中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责令改正,并处罚款 300 万元。
图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03 战略调整:人事变革与业务重构
面对挑战,平安银行正启动新一轮战略调整,以重塑业务格局并优化内部管理。
在业务层面,银行着重于重塑信贷产品体系,加速推进中风险、中高收益产品的研发落地,旨在优化信贷结构并提升收益水平。同时,重构自营渠道成为关键举措,通过降低对外部获客的依赖,提高获客效率并压缩成本。
人事层面亦同步变革,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指出,零售业务“止血”已初见成果,但“造血”进程仍需时日。
近期零售条线高管调整被视为改革深化的信号。年报发布前夕,零售条线迎来重大人事变动,时任深圳分行行长王军拟升任总行行长助理,分管零售业务;而总行行长助理张朝晖不再分管零售条线,转而兼任深圳分行行长。与此同时,刚刚才在3月21日获聘该行副行长的方蔚豪将执掌对公条线。
一系列人事调整,彰显出平安银行试图通过优化管理团队,打破当前业务困境。人事调整仅仅是第一步,平安银行能否凭借全新的管理团队,精准洞察市场动态,制定并高效执行行之有效的战略,突破零售困局,提升资产质量,实现业绩反转,仍有待市场的持续检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