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免TCE开始有人掉队了
2024年以来,自免领域的TCE彻底火了。
海外大药企持续押注该领域,国产TCE也随之坐上了风口,诞生了国内Biotech出海史上两项价值巨大的交易,包括同润生物和默沙东达成CD3/CD19双抗的收购,合作首付款为7亿美元,仅次于BMS与百利天恒关于双抗ADC的合作;
以及GSK收购恩沐生物的CD3/CD19/CD20三抗CMG1A46的合作,交易首付款为3亿美元,也是较高的水平。
自免TCE的大火是事实,但不可否认,这一领域也充满了未知数。
1月10日,从肿瘤转型自免的IGM Biosciences,就遭遇了打击:核心管线CD20xCD3双抗IGM-2323在自免领域展现的B细胞耗竭深度让人失望。
IGM不得不终止IGM-2323的研发,以及另一款TCE IGM-2644也被迫终止。原因在于,两款TCE的设计思路相同,都采用IgM抗体。但从IGM-2323的表现来看,成功概率可能不大。
失败的消息,让IGM的股价大跌近70%,市值只剩下1.24亿美元。
IGM的遭遇不会是普遍现象。但一定程度上,它如同风向标指明一件事——这个黄金赛道,注定会冰火两重天,火爆的同时,掉队者也会持续出现。
/ 01 / 放弃肿瘤,押注自免
过去几年,在自免的热潮下,许多专注于肿瘤研发的biotech,因为各种原因转道自免赛道。IGM也正是这样一家公司。
作为曾经的明星肿瘤biotech,IGM辉煌过,市值曾经超过60亿美金。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尽如人意,以及与赛诺菲等重磅合作伙伴的分道扬镳,迫使它做出战略选择。
2023年12月,面对持续减少的现金,IGM开始转向:放弃血液瘤的研发,进入自免领域。
彼时,IGM手中的两款TCE,CD20xCD3双抗IGM-2323、CD38xCD3双抗IGM-2644均在血液瘤领域进行探索,前者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后者针对多发性骨髓瘤。
但IGM决定停止两款TCE在血液瘤的研发,理由是竞争格局不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IGM彻底放弃肿瘤管线,其还有IgM抗体aplitabart在结直肠癌领域进行探索。
只是,2023年年末的决定,看起来并不“完美”,现金消耗速度仍然超出预期。2023年9月末,公司账上现金余额3.87亿美元;一年之后的2024年9月末,已经只剩下2.19亿美元。
面对继续缩水的现金,2024年10月,IGM希望进一步聚焦,“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战略转向”。
这意味着,这家生物技术公司的资源将用于其在自免的TCE管线。
其中,CD20 x CD3双抗IGM-2323已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肌炎的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预计在2025年读出临床数据。
至于CD38 x CD3双抗IGM-2644,则是在2024年底开始全身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试验。
IGM可能也是众多资本寒冬中biotech的缩影,面对持续恶化的现金流,只能不断调整再调整,以让自己能够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最有可能跑出来的领域。
/ 02 /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IGM全面押注自免TCE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正如上文提及,去年以来,自免TCE受到了市场的追逐,MNC蜂拥而至,购买意愿强烈,同时,也愿意支付高额的首付款。对于IGM而言,一旦两款TCE之一在早期临床中结果积极,就有可能实现对外BD,从而全面复活。
而IGM自身的技术理念,也让其具备这一可能:IGM的抗体研发思路,与获批的主流药物略有不同。
抗体的类型分为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等。过去40年,获批的抗体主要是IgG类型。
不过,IGM希望开发IgM类型的抗体,其逻辑是IgM抗体有10个结合结构域,而IgG抗体有2个,这可能导致对靶细胞的总结合能力更高。
这种更高的结合力,可能带来一系列优势,比如显著增强杀死癌细胞或刺激T细胞的细胞信号传导、扩大可寻址靶点的范围,攻克困难靶点等。
其TCE也正是基于上述逻辑构建。IGM-2323通过将亲和力成熟的IgG抗体结合域嫁接到IgM抗体的多聚体框架上,并将结合CD3的单链Fv结构域融合到J链上,充分利用了IgM的亲合力和IgG抗体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
在IGM看来,IGM-2323可在显著提升T细胞杀伤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常规IgG双特异性抗体所带来的细胞因子风暴(CRS)。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无疑能够在自免领域更有作为。
只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1月10日,IGM宣布,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Ib期研究中,IGM-2323疗效不佳。
“B细胞耗竭的深度和一致性不足以满足我们成功的高标准”,首席执行官Mary Beth Harler表示。很显然,IGM的抗体研发思路并不一定正确,至少IGM-2323未能让其看到成功的可能。
鉴于此,IGM也顺势终止了IGM-2644的研发,彻底转型自免的路看起来遇到了困难。受该消息影响,公司股价在1月10日大跌66.29%。
/ 03 / 冰火两重天,下一个掉队的是谁
IGM的遭遇,可能也充分诠释了创新药研发的常态:九死一生。而这种情况,在火热的TCE自免领域,必然还会上演。
TCE一直在升级的路上。血液瘤TCE双抗,已经历经三次迭代。第一代TCE双抗安进的BiTE因为没有半衰期,所以采用连续静脉输注,而且有较大的CRS反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二代血液瘤TCE双抗基本上都含有Fc段,半衰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采用了前剂量给药,进一步降低了CRS反应。这也为血液瘤TCE双抗带来了更高的预期。
目前,技术迭代探索仍在继续。第三代血液瘤TCE双抗为了进一步降低CRS,采用了亲和力较低的CD3抗体。虽然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无疑带来了更高的希望。
总体来看,TCE双抗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例如提高依从性和组装效率,这也必然是自免市场的焦点。毕竟,相对于肿瘤药物,自免药物对于依从性、安全性等要求更为严苛。
而火热的自免领域,也不是同质化竞争。例如,上文提及的GSK大并购案例中,GSK就认为CMG1A46分子设计有特点:对CD19和CD20阳性B细胞具有高亲和力,对CD3具有低亲和力,可以降低TCE通常相关的毒性。
GSK指出,临床前研究已经表明,“血液和组织中快速、深入的B细胞耗竭,这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更持久的反应”。
也正因此,GSK对该分子寄予厚望,希望将CMG1A46用于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并有可能扩展到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只是,在彻底上岸之前,这种构思也仅仅只是构思,谁也无法清楚抗体在人体内将会有如何表现。IGM的处境,可能也给所有入局TCE自免市场的选手提了一个醒。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