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中间商”的痛,佑驾创新懂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今年以来,自动驾驶商业化能力的释放,为自动驾驶企业铺就了一条上市的康庄大道。
文远知行、地平线、小马智行,一家家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明星公司,迎来了扎堆上市的时刻。
最新消息显示,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佑驾创新计划于12月27日在港股上市,成为2024年最后一家港股智驾IPO公司。
仿佛是过山车般——从最初的资本市场明星、到上市低谷,再到迎来资本市场窗口期,自动驾驶企业终于跨过上市的关口,在资本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但登陆资本市场并不代表着结束,看似光鲜的资本盛宴背后,盈利、生存、技术路线......一道道难题如同登高路上的垭口,困扰着自动驾驶企业发展的始终。
当然也包括正在上市路上的佑驾创新。
招股书信息显示,佑驾创新自2021年-2024年上半年之间,累计亏损达6.80亿元。
亏损二字,还将围绕佑驾创新至少一年多时间。“根据目前的发展计划和管理层估计,佑驾创新预计于2026年之前,不会产生任何净利润。”佑驾创新在其招股书上如是说道。
事实上,尽管越来越多的智驾企业成功上市,但亏损仍是这个赛道的主旋律。
可以想象,未来佑驾创新的主题词将是穿越这场商业化的寒冬。对于佑驾创新们来说,急不得。
1、渐进式智驾路线
从佑驾创新深圳办公地到香港证券交易所仅不到60公里,佑驾创新却走了整整10年。
12月17日,佑驾创新更新在港交所信息,宣布于12月17日上午9时开启招股,至12月20日上午11时30分结束。
12月27日,佑驾创新将以「2431」的股票代码,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最新招股书显示,佑驾创新本次计划发行3919万股,招股区间为每股17.00至20.20港元。同时,在此次发行中,佑驾创新将引入两家基石投资者,包括康成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Horizon Together Holding Ltd.(地平线全资拥有),共认购约5.4亿港元股份(以每股17.00港元计算基石配售情况)。
伴随着基石投资者的确定,从今年5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以来,半年时间,佑驾创新的港股IPO之路正式进入到了倒计时阶段。
这家位于广东深圳的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一路走来,路途漫长。
2013年,全球自动驾驶产业方兴未艾。在新加坡从事自动驾驶ADAS研究的刘国清发现了商机,回国成立佑驾创新。
资料显示,佑驾创新创始团队均为80后,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总经理刘国清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于2013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杨广,同样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负责佑驾创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以及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等业务。
创始团队的研究方向与背景,深刻影响着这家公司的技术脉络。
彼时,国内自动驾驶也处于相当早期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技术路线的探讨还是商业化路程,对于佑驾创新来说,都是一场挑战。
从技术路线上来看,佑驾创新在行业内颇为独树一帜,定位为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提供L0到L2+级别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这一定位的关键之处,则在于解决方案供应商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向下游提供集成或开发后软硬件一体的生产、售后、质控等智驾方案。
从下游输出端来讲,佑驾创新一方面可以向主机厂提供定制化的集成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将方案打包给Tier 1供应商(一级供应商)。
从业务单元来看,佑驾创新的业务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车路协同等多个方面,同时覆盖软件算法和硬件架构的搭建。
可以说,一路走来,佑驾创新所奉行的技术路线并不“专一”,反而多有涉猎,通过大而全的体系,以期实现更高的市场覆盖率。
官网信息显示,佑驾创新现有的前装量产客户主要包括比亚迪、蔚来、哪吒汽车、一汽集团、吉利集团、上汽集团等十余家车企。
与业内主流的创业公司不同的是,从节奏上来看,佑驾创新始终保持着不疾不徐的步伐,不仅一直坚持着渐进式的自动驾驶方案,且目前主要的技术和产品都集中在L2级,无论是产品还是功能,都主要集中在相对基础的部署上。
具体而言,佑驾创新的L2+功能主要涉及主动安全和高速领航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已经不再是主流头部主机厂的版本。“按照目前的市场节奏,城区领航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但这一点佑驾创新的布局尚没有覆盖完全。”有分析人士指出。
据悉,佑驾创新目前的技术产品也开始向更高阶的智能驾驶领域布局。L4的产品方案iRobo正处于测试阶段,首款产品是无人驾驶的Robobus,预计将会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
2、集成商不好做
事实上,尽管从业务来看,佑驾创新覆盖的产品范围颇广,但作为产业链中游企业,集成商的身份在业务层面和利润上,都各种“受制于人”。
招股书信息显示,2021年-2023年,佑驾创新营收分别为1.75亿元、2.79亿元和4.76亿元。其中,智能驾驶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但这一部分的收入却呈现缩小的态势。2021年,这部分业务占据总收入的98.8%,到了2023年,智驾收入在营收中占比降至81.1%,智能座舱与车路协同业务的营收相应有所提高。
反馈到利润上,公司的毛利率增长并不明显。2021年-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9.7%、12%、14.3%和14.1%。相比于市面上主流超过20%的毛利率水平来看,佑驾创新仍有不小的进步空间。
相对低迷的毛利率,让佑驾创新尚未盈利。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是1.31亿元、2.06亿元和1.85亿元。
影响毛利率的最关键因素,便是硬件成本的开销。
众所周知,在智能驾驶的解决方案中,诸如激光雷达、芯片在内的硬件成本是笔不小的开支,身为集成商的佑驾创新,更是需要承担上游零部件商的成本波动,以及下游主机厂的价格压力和订单绑定压力。
“集成商本身就依赖前装市场和规模化效应,尤其是佑驾创新这种提供定制化方案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一款爆款车型,达到足够的规模效应,才能实现业绩的提升。”一位自动驾驶行业人士分析道。
据「探客出行」查询佑驾创新公开信息发现,其拿到的哪吒L、荣威RX5等定点车型,销量在行业内都不足以支撑佑驾创新的规模化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拿到定点的数量不重要,定点车型的市场表现更关键。
与此同时,身为集成商,在硬件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软件研发的投入更是佑驾创新跨不过的一道坎。
财报信息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研发支出分别为8220万元、1.39亿元和1.50亿元,在当年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6.9%、49.8%和31.5%。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较高研发支出同时,佑驾创新研发收入占比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在毛利率低、营收尚未呈现规模效应的情况下,或许佑驾创新内部压力不小。”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据「探客出行」统计,过去十年时间里,佑驾创新也得到四维图新、普华资本等知名企业和机构的支持,共完成了1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为14.48亿元。但从现金储备来看,截至到今年上半年期末,佑驾创新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2.2亿元。
3、市场还需要“中间商”吗?
诚然,规模效应是如今包括佑驾创新在内,几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最大的痛点,也是实现商业化必须跨过的“命门”。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2023年理想L系列的热销,直接让其产业链上的一系列供应商“起飞”,并且在相应的领域站稳脚跟。
除了业务本身,外部市场的变化也是剧烈的。
如今,智能化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不可或缺的标签。为了加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软件自研几乎成为了标配。
尤其是今年以来高阶自动驾驶城区领航的普及,也成为了车企们的必争高地。
据不完全统计,蔚来、理想、小鹏、吉利、长城、上汽等企业,均通过自研和部分自研等途径,提升技术掌控力,同时也加强车辆的适配性。
技术自研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在智能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车企需要构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因此,即便自研的路径必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和金钱投入,但车企仍愿意为这部分买单。
更重要的是,面向自动驾驶的未来,软件收入或将成为很多车企的重要收入,譬如特斯拉。特斯拉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已有超过50万用户订阅了FSD功能,累计收入达15亿美元。
高盛团队分析师也表示,特斯拉的FSD虽然仍在测试中,但每年的营收已经达到了10亿至30亿美元。随着特斯拉车辆队伍的扩大,到2030年,FSD等软件的市场机会可能每年带来100亿至750亿美元的收入。
更多的企业,在如今的智能化竞争中选择自研,留给佑驾创新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将目光放至到行业,灼识咨询显示,按2023年L0至L2+/L2++解決方案的收入计算,佑驾创新在中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国内供应商中排名第六,虽然排名靠前,但是市场份额仅为0.6%,市场的头部集群效应相当明显。
截至2023年11月的Pre-IPO轮融资,佑驾创新的估值为53.48亿元。按照招股区间的上限计算,本次IPO佑驾创新最多可募集约7.92亿港元。
如今,IPO在即,更多资金的涌入为佑驾创新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上市后的盈利、商业化逻辑以及企业发展,仍将考验着这家并不年轻的创业公司。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