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业绩增长现“颓势”,资本约束下遇“扩张困局”
成都银行(601838.SH)作为中西部地区的知名银行,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较为快速的资产扩张和业务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充足率的压力逐渐显现,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较上市时已显著下降。
证券之星注意到,尽管该行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增速却出现了明显下滑。更为严重的是,在扩表的同时,成都银行面临着资本结构不平衡和股东回报需求之间的冲突。核心资本的持续不足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制约其未来维持高增长的关键。
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放缓,扩张压力渐显
成都银行的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其营业收入达到172.41亿元,同比增长3.23%;归母净利润为90.38亿元,同比增长10.81%。
证券之星注意到,尽管同比增长依旧保持正增长,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下滑了6.32%和10.00%。而在两年前,成都银行三季报的营收、净利润增速还高达16.07%、31.60%。
今年三季报中增速的下滑标志着成都银行的增长势头正在放缓,且这种放缓趋势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从营收结构来看,成都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36.04亿元,同比增长1.78%,但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达到7.83%。
此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了15.92%,而投资收益增幅为20.32%,分别显示出该行在非利息收入领域的某些优势。然而,利息净收入的下滑和投资收益增速的放缓都表明,成都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上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尤其是在利息收入这一核心盈利来源上,增速已经显著放缓。
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收紧,银行传统的息差收入压力逐渐加大,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都银行仍无法摆脱增速放缓的局面。尤其是在风险加权资产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营收增速的下降可能意味着该行可能还将面临盈利质量下降的问题。
核心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资本补充压力加剧
对于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是其健康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然而,成都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表现则显得较为吃力。
证券之星注意到,自2018年上市以来,成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8年首次上市时的11.14%下降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8.40%,接近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且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
尤其是在其总资产快速扩张的情况下,资本补充的压力显得尤为突出。数据显示,成都银行的总资产从2018年末的4923亿元增长至2023年6月末的1.22万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48%。
这一扩张速度虽然表面上显示出成都银行在市场中的高成长性,但其背后隐含的资本补充困境同样不容忽视。风险加权资产的快速增长意味着该行对资本的需求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渠道狭窄的情况下,成都银行的资本结构越来越难以满足监管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事实上,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成都银行近期推出了通过发行资本工具、补充资本的方案,包括拟在2025年发行110亿元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然而,市场对这种资本工具的接受程度以及债券的发行条件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通过永续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可以灵活满足除核心一级资本外的资本需求,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依然存在较大疑问。
与此同时,成都银行在增发可转债方面也曾有所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截止今年9月末,仅有28.04亿元的可转债实现了转股,占总发行量的35.05%。在股价未能显著上涨的情况下,持债人转股的动力不足,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的难度。
资本结构不平衡,股东回报和资本补充存“矛盾”
除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下降,成都银行还面临着资本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尽管该行近年来的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行业较低水平(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0.66%,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但由于资本不足,成都银行的盈利增速和资本补充需求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矛盾。
2023年,成都银行的分红水平进一步提升,从2018年的27.19%增加至29.31%。然而,随着核心一级资本的不足,该行对利润留存的需求逐渐增大。
换言之,如果继续提高分红比例,势必会对资本充足率形成压力,尤其是在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的情况下,分红水平的提升势必会加剧资本补充的难度。
成都银行面临的局面正是如此:在保持业绩增长和股东回报之间的平衡时,如何确保资本充足率不被忽视,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从股东结构来看,成都银行的股权趋向多元化,前两大股东分别为成都金控和丰隆银行,持股比例分别为20.0%和19.76%,其余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超过10%。
股东的多元化使得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如何兼顾不同股东对回报的需求,以及如何平衡股东回报与资本补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成都银行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