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复盘比亚迪的核心启示
导语:开放包容,敢想、敢干、敢坚持。
砺石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在互联网行业陷入低潮之后,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近几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产业。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让人震撼的汽车企业当属比亚迪了。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4年10月份各大汽车厂商的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含腾势、仰望、方程豹及出口车辆)销量高达502657辆,在全行业遥遥领先。预计2024年全年销量将超过400万辆。
不过这还远不是比亚迪的终点。
首先,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领域还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增长势能。一方面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渗透率逐步提升,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还会水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比亚迪在全球市场也还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保持中性估计,比亚迪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年销量有望达到1200万辆,相较今年的400万辆还有3倍的空间。
其次,比亚迪本质上是一家“绿色能源”公司。新能源汽车只是其深厚新能源技术在当前阶段的一个最佳应用场景,未来其在动力电池、储能、太阳能光伏与轨道交通等领域都还有着巨大可能性。
而就在不久之前的2019年前,比亚迪还正面临着生死危机。那么,比亚迪是如何安然度过这次危机,并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呢?寻找这一答案,需要回到比亚迪创建的原点。
比亚迪创建于1994年,今年正好是其成立30周年的时间。就在昨日,比亚迪在位于深圳的总部工厂举行了成立30周年的庆典仪式。在这场庆典仪式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系统回顾了比亚迪30周年的创业史,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比亚迪之所以成为比亚迪的答案。
2
系统复盘比亚迪的30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比亚迪聚焦在电池领域的创业阶段。
在这个阶段,比亚迪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只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少年气。买不起先进的设备,就把自动化流水线分拆,用人+夹具的模式平替;买不到原材料,就在实验室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最终,从零到有,手搓出了镍电池、锂电池,也研发出了一条一条先进的电池生产线,成为了全球电池行业的头部玩家。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以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代工产业。
由于在电池业务上与全球众多顶尖手机企业的合作,一方面让比亚迪具有了最优质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在满足这些企业苛刻需求的磨练下,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生产制造能力。
随着海外消费电子巨头企业在中国代工需求的提升,比亚迪的这些资源与能力积累为其提供了进军手机代工产业的机会。在进军该领域后,比亚迪又凭借出色的经营管理能力,最终成为全球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手机代工企业。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汽车产业的阶段。
由于手机涉及很多精密元器件,其生产是所有产品领域最为复杂的品类之一。在手机代工领域的能力积累,让比亚迪具备了涉足其他复杂产品领域的信心与底气。
而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产业是公认的最大的产业机会之一。凭借在手机代工领域的积累,王传福认为造车对于比亚迪也并非什么难事,其最终于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公司,进入汽车业务。再叠加比亚迪在电池技术领域的深厚基因,王传福重金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电池研发,并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的最终愿景。
不过在2003年,当时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还远未成熟,比亚迪便采用了传统燃油、纯电动与混合动力三种动力类型并行的产品路线。其先是于2005年,推出了第一款燃油汽车——福莱尔;2008年,发布了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F3DM;2010年,推出了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6。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电动汽车的销量还较小,比亚迪便一直坚持用电池、手机代工与燃油车等业务的盈利来反哺电动汽车的研发,并带来比亚迪在电动汽车技术与产品领域的不断迭代升级,进而实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面领先。
第四个阶段,是聚焦在新能源汽车的阶段。
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传统汽车厂商与造车新势力的涌入,这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汽车时代转型。
新能源汽车在供给端的产品品质提升,也带来用户在消费端的需求大涨,这让比亚迪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从2020年开始,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全面上涨。
尤其在插电混动领域,比亚迪凭借销量规模优势与强大的一体化供应链优势,逐渐能够做到与传统燃油车同级别产品的相同定价,这促使其于2022年正式宣布,完全退出燃油车车型,只专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在全面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来,比亚迪的销量便一直高歌猛进。在2022年3月份首次突破月销量10万台后,又很快实现20万台、30万台与40万台的月销量,直到最近刚过去的10月份,月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
3
在对比亚迪上述四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复盘后,笔者认为比亚迪带给中国商业界最重要的启示有四个。
第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手机代工等更大领域取得成功的原点,首先是建立在其在电池领域的行业领先。这启示其他企业,一定要先聚焦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当在主业领域做到极致时,新的机会会自动出现,而非在主业尚未做到极致时四处出击。
第二,比亚迪今天的巨大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期探索与多次的战略迭代。这启示企业既要积极求变,但也不能在战略上好高骛远,要做好战略进取心与战略耐心的平衡。就像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30周年庆大会上所说的,“敢想、敢干、敢坚持,才让比亚迪走到今天”。
第三,比亚迪在所有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都敏锐地把握了决定企业长久发展的两个最关键要素,一个是品质,一个是成本,并且围绕这两个关键要素实施了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策略。短期策略,即充分利用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构建“人工+夹具”相结合的半自动化模式;长期策略,也是最根本的,即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来实现“品质与成本”的领先。
比亚迪的这种实践,对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很重要的启示,即不要希望通过外观、花哨功能等一些非关键要素的差异化实现速胜,一定要抓住决定企业长期胜负的真正关键要素。并且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关键要素的领先,长期必须依靠技术去突破。越早在技术上投入,就会越早收到成效。反观当下产业中的一些造车新势力,多将重点放在外观与花哨的功能上,而在品质、成本与技术等最核心的关键要素上缺乏积累。
最后一点,还是要回归到“用人”这个原点上。因为即使企业的战略与策略再正确,如果没有一批忠诚、能干的人才去落地,也无济于事。过去舆论过多关注比亚迪的技术突破与商业成果,而大大忽视了比亚迪在“人才建设”领域的出色实践,其实比亚迪是一个极其重视人才建设的企业。
例如,在比亚迪内部有个非常出名的“拆车文化”。其是指比亚迪在发展早期,便从知名高校广泛招募学生兵,为了培养这些学生快速成才,每年花几千万去采购各种品牌的汽车,让刚毕业的学生亲自动手拆车进行研究。且采购的都是一线品牌的产品,王传福认为,研究二线品牌没有意义。在这种“拆车文化”下,比亚迪迅速培养出了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都成为比亚迪日后技术蝶变的人才基础。
上述“拆车文化”还只是比亚迪人才培养的一个局部缩影,其在人才领域的战略可以总结为“人海战略”与“人心战略”两个关键词。“人海战略”,就是提前超配人才数量,提升人才密度;“人心战略”,就是打造“家文化”,从精神与物质等各个维度,为人才创造充分释放潜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打消员工离开的念头。
截止目前,比亚迪已经有11大研究院,11万名工程师。今年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80%。同时,比亚度还组建了技术科学研究院,有一批工程师专家专门研究数学、物理与材料学等技术科学,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去遵照技术的解法,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比亚迪无条件鼓励他们去搞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他们跟王传福报项目的时候,王传福也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让他们先去试一试,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这种开放包容的气氛,让比亚迪的各种技术创新还在生生不息。
4
在上述几个核心启示之外,比亚迪在研发、产品、供应链、品牌、营销与渠道等各个具体职能领域都有着非常优秀的实践,也值得其他企业系统学习。但这些实践一定程度上都是上述核心思想带来的结果。
所以,笔者建议那些希望学习比亚迪成功经验的企业,不只是将一些“果”当成其成功的“因”,而是从这些表面的“果”背后,找到其更深层次的进化逻辑与成功根源,才能更精准的学习到比亚迪这家企业的核心精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