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的新能源龙头中,隆基绿能命运“最为坎坷”。行业深陷产能过剩的价格战中,使隆基绿能较2022年6月的高位已跌去75%,股价跌幅远超同期的其他新能源龙头。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两天隆基绿能又遇到了两则“小作文”,一是市场传言隆基绿能关停了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工厂。二是有人指出美国正在敦促调查涉嫌逃税的中国光伏公司,并进行双反调查。两个小作文结合起来,市场担忧中资光伏出口美国的路会被堵死。隆基绿能也两日大跌10%。

小作文带来的隐忧固然严重,隆基绿能自身的问题也同样棘手。今年隆基绿能股价跌超24%,不仅是头部企业中表现最差的,也跑输了光伏ETF(14.7%)。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隆基绿能在技术迭代期,已经出现了掉队风险。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海外市场出现黑天鹅的风险在提高。海外市场是很多光伏公司的利润中心,隆基绿能一季度虽然整体公司,但在美国市场是盈利的。一旦出口美国的路径被阻断,光伏企业业绩压力会更大。但随着美国加大对中资企业的调查,光伏出现超高关税的风险在加大。

2、隆基绿能有掉队风险。光伏正处于技术迭代期,晶科、天合选择了TOPCon,隆基押注了BC电池。目前看TOPCON是当下最适合产业化的路线,靠着TOPCON的成本优势,晶科用更低价格市占率反超隆基并同时盈利。而隆基既出现了亏损,市占率也出现下滑。

3、留给隆基绿能的时间不多了。光伏的不同技术阵营往往是“死对头”,一旦某种技术路线遥遥领先,留给输家的往往是固定资产减值、产线报废。如今TOPCON渗透率正快速提升,隆基绿能必须加快BC技术的推进。

/ 01 / 小作文引发的股价大跌

隆基绿能又在资本市场遭遇重挫,近两日股价跌超10%。

引起隆基绿能股价大跌的是两则“小作文”。市场传言,隆基绿能在去年底刚投产的马来西亚工厂关停了,甚至员工都裁光了。该工厂隆基耗资28亿人民币造厂,若关停了,意味着该工厂运营时间仅7个月左右。而隆基在越南的五条产线也已经停工。

原因是拜登宣布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关税豁免期在6月6日结束后不再延期。这意味着将对包括东南亚四国在内的所有进口光伏组件,无差别征收14.25%的201关税。

这还不算完,另一个小作文,对光伏的影响更为炸裂。市场在传美国正在敦促调查涉嫌逃税的中国光伏公司以及双反调查。如果一旦落实,关税可能进一步提高。目前行业大部分人认为,东南亚光伏组件14.5%的关税肯定要重新征收,但在这个基础上,东南亚四国的“双反”关税是多少,整个光伏行业都在等一个具体的数字。

两个小作文一结合,市场开始担忧,以前国内光伏企业为了规避关税,就通过绕道东南亚出口美国,现在针对东南亚的中资企业也有可能实行高关税,光伏绕道东南亚再转口入境美国的路可能被堵死。

这也将直接影响光伏企业的逻辑。国内光伏企业的产能匹配是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很多光伏企业海外收入占比直接过半。一旦出口美国被堵住后,光伏过剩的局面会更严重。

尤其是国内光伏产能过剩严重,价格战继续加大,产能输出到美国的路径被堵上,还会使光伏企业的利润雪上加霜。美国市场接受议价能力强,竞争也更少,是很多光伏公司的利润中心。就比如,隆基绿能今年一季度公司整体出现亏损,但美国市场赚了4.7个亿的净利润,是它唯一赚钱的市场。

唯一赚钱的市场还有可能被踢出,隆基绿能大跌也就不能理解了。不过除了海外市场的扰动因素外,隆基绿能自身也遇到了麻烦。

/ 02 / 隆基绿能开始“掉队”

隆基绿能今年的股价表现跑输行业。今年以来,隆基绿能股价跌超24%,同期光伏ETF只跌了14%。隆基绿能股价跑输行业是因为它的龙头地位被撼动。

隆基绿能让出了光伏组件冠军的位置。2023年,光伏组件厂商的排名变动,王座易主。隆基绿能的“三连冠”王朝终结,晶科能源重回第一。份额变化也体现在业绩上,2023年隆基绿能营收同比增长0.39%,而晶科能源营收同比大增43.6%。

晶科能源反超隆基绿能靠的是“价格”,晶科能源在市场上一改以前组件“昂贵”的印象,而放低价格争夺市场份额。而隆基绿能在组件招标环节上,显得异常谨慎,不愿意低价争夺市场,而丧失大量市场份额。但从业绩看,低价抢单的晶科能源反而是利润更高的一方。一季度,晶科能源净利润11.8亿,而隆基绿能由盈转亏。

晶科能源盈利比隆基好,还能抢隆基的份额,本质上是因为产品迭代所形成的短期超额利润又体现在“价格优惠”上,造成市场份额的变动。

众所周知,光伏是一个快迭代行业,迭代剩下的只有先进产能。生产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即单位阳光照射的发电量多),便是先进产能的特点,也是光伏行业的迭代逻辑。沿着这个逻辑,光伏电池技术正从P型电池迭代到N型电池。

但在N型电池的迭代中,企业押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其中,晶科、天合等选择了TOPCon,而隆基押注了BC电池。

两者各有优劣势,BC路线的光电转换效率略高于TOPCon。BC为背接触电池,是指将PN结和金属接触都设于太阳电池背面,无金属栅线遮挡,正面具备更大的利用面积,继而达到提高转换效率。BC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29.1%,略微高于TOPCon的28.7%。

但BC设备对新技术和新材料要求较高,配套产业链尚不完善,导致成本高昂,据券商统计,目前HPBC设备投资约为1.8-2亿元/GW,高于TOPCon设备投资的1.6-1.8亿元/GW。如果放到实际的落地场景产业化中,TOPCon的成本优势会更大,从PERC技术转向TOPCon技术,现有P型电池产线还有70%左右可以兼容,每GW的改造投资额仅在5000-7000万左右。

虽然BC转化效率略高,如果解决成本问题有可能是行业的更优选择。但在眼下,结合成本和效率,TOPCon电池是更适合产业化的技术。这也是晶科能源超过隆基绿能的核心原因。而隆基绿能想要重获优势,必须在BC技术上快速实现成本突破。但现在留给隆基绿能的时间不多了。

/ 03 / 留给隆基绿能的时间不多了

过去一年,隆基绿能和其它头部竞对比起来,相对保守。2023年,隆基绿能资本开支92亿,低于晶科能源的203亿,天合光能的189亿。在资产负债率方面,2023隆基绿能的资产负债率为56.9%,其它竞对大多在70%以上。

从产能过剩的行业现象看,隆基绿能的保守极为合理,光伏行业内卷严重,隆基保守扩张,可降低经营风险。但从光伏的竞争特征看,隆基绿能必须要加快BC技术的突破和扩产了。

回顾光伏的竞争史,技术迭代也往往带来行业巨变。不同的技术阵营也往往是“死对头”,一旦某种技术路线遥遥领先,留给输家的往往是固定资产减值、产线报废,甚至公司破产。

比如历史上,光伏也出现过晶硅电池、薄膜电池两种技术路线。薄膜电池技术没突破,而晶硅电池技术却突飞猛进,转换效率节节攀升。曾押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汉能、重庆神华,最终破产出局。

回到现在的N型技术路线,新技术竞争也来到了普及的关键节点。根据雪球大V“西湖铸剑师”透露,N型占有率已经超过50%。而TOPCon技术在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厂商大力的产能投放下,渗透率快速提升,在2024年4月超过36.1GW的光伏组件定标中TOPCon在N 型产品占比超 90%。

BC电池本就存在成本劣势,更迫切需要产量摊薄成本。但如今TOPCon渗透率正快速提升,如果隆基绿能不加大BC电池的技术和产能投放,其成本劣势将越来越难弥补。看起来,本次光伏的技术迭代才开始不久,但实则,留给隆基绿能的时间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