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揭晓了一系列重要经济数据,我国经济以18.3%的高增速实现稳定增长、稳健开局,令人鼓舞振奋。

但仍不能减少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担忧。毕竟自疫情以来世界主要的经济体都选择加大印钞,向市场投放更多流动性来纾困经济。人们最在意的倒不是宏观经济又增长了多少多少,更关注的是收入预期会不会增长,手头的票子会不会变毛。
反映物价水平最直接的数据便是CPI和PPI。
但是近期公布的数据,这两项指标出了问题。


01CPI与PPI发生背离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3月中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4%,预期增长0.3%,前值下降0.2%;环比下降0.5%,预期下降0.4%,前值上涨0.6%。 


3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4%,涨幅为2018年7月来最大,超过预期的3.6%和前值1.7%;环比上涨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1.8%。1—3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8%。 


CPI和PPI一般而言,趋势是相同的,发生背离的情况不能说罕见,但发生情况不多。这和二者的传导过程相关: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PPI价格变化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零售商(成本加利润)=CPI价格变化
PPI是CPI的上游,CPI则增加了终端零售环节。可以说,PPI是CPI的领先指标,通胀或者是通缩,价格变化是会通过PPI传导给CPI。
因此,二者的增减趋势基本会保持一致,就算发生背离,也多为CPI上涨,PPI增加,在零售端抬高了物价。
但今年3月的数据就十分反常,PPI同比上涨4.4%,CPI同比增长仅0.4%,二者背离幅度达到4%左右。除了猪肉价格迅猛上涨那段时间,发生的幅度最大的背离事件,并且二者趋势完全翻转。


02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
首先需要明确CPI和PPI两个指数的基本含义。
CPI是反映居民消费服务价格的水平,是衡量通胀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市场的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CPI的上涨就意味着供不应求,出现物价上涨,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如何调整也是要看这一指标。
PPI是反映生产环节中的价格情况,也是衡量通胀的重要指标。 


但与CPI不同的是,PPI反映的是商品制造过程中,最终原材料加上制造成本和所需利润最终的价格变化。
CPI的下降其实和猪肉价格有关,是因为2019年和2020猪肉被一次次推上价格高地拉高了CPI基数,今年猪肉价格有所回落致使CPI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PPI指数上涨便与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有关。
据相关监测机构数据显示,从去年6月以来,国内大宗商品持续上涨。 


到今年2月春节后,相比于春节前的价格平均上涨38%以上,纸张涨50%,塑料涨35%,铝材涨37%,玻璃涨了30%,锌合金涨了48%,不锈钢暴涨45%,IC(电子元器件)暴涨100%。 


进入2月底,原材料价格彻底失控,以20%-30%的幅度疯狂上涨。特种纸更是一次性跳涨3000元每吨。 


如此密集且高强度的涨价,大大拉高了企业生产成本。春季到来万物复苏,但2021年的春天还伴随着万物暴涨。面对这波疯狂而猛烈的涨价攻势,下游企业直呼顶不住了,有企业甚至直接官宣不做了,谁想做谁来做。
上游的原材料价格是排山倒海般的增长,但是下游的零售价格上涨趋势相比之下非常缓慢。
这一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就导致了CPI和PPI增长呈现明显分化。


03“剪刀差”精准收割企业
原材料行业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矿物等等都在涨价。但零售端的价格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说明了通胀还没有传递到下游零售业。
这是因为目前尽管中国国内控制了疫情,但是人们的消费能力并没有获得提升。这几年,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是越来越明朗,生意没有那么好做,工也没有那么好打了。对于消费领域,人们的行为会进一步趋于保守。 

同时,在疫情中,中国的房价被推到更高的位置,这一点在南方地区尤为明显。高房价进一步稀释市场消费能力。 


在内需不振的前提下,企业是很少有办法把成本上涨的影响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为,本来大家的购买意愿就不高,如果再提价,那买的人就更少了,对于企业是得不偿失,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也会更加严重。
简单来说,现在的情况就是生产端、资产端通胀,消费端通缩。
生产端通胀、资产端通胀,原材料端也通胀,但是市场消费却是一片萧条。这三方面通胀,一方面通缩奇怪的经济格局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经济复苏的速度追不上通胀的速度,通胀的速度追不上通胀的预期。
为了刺激经济就会投放过多的货币。但是生产端和消费端仍然低迷,货币就会大量在金融系统当中继续推高金融资产,或者从金融系统中流出来推高固定资产价格。
但是,生产和原材料通胀会逐渐的传递到消费端零售商品价格上涨是肯定会到来的。那时候为了避免经济过热,就会逐渐提高利率或者收紧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和获取融资的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分析到这,就不难看出,现在已经对生产企业形成了剪刀差。
放水后的通胀已经在供应端持续发酵,并传导到生产端。但是由于需求端的萎靡不振,企业无法将成本转移至下游,销售没有增加,成本还在不断上涨,只能默默承担现在社会通胀的大头部分,能不能扛过去全看命数。
PPI与CPI的趋势发生背离,不仅是打击企业,也会严重冲击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同时还会放大国内系统性风险。
面对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人工费用越来越贵,运输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利润越来越少。
以往以低价为竞争优势的小品牌,前途渺茫。
全行业的大洗牌已经到来,势必又将有一波抗风险能力差的民营企业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