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热的话题还是对于文科生的讨论。

4月14日,央行研究局陈浩等四位博士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上刊发的《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引发热议。其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4位博士来自央行的研究局、金融研究所。从他们的简历来看,还都是经济学博士。而经济学,在文理分类里,显然是文科。

好家伙!四位向自己和同行开炮,实属勇气可嘉。

那文科生太多真的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吗?



01
没有文科生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进行设置的,截至2021年3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有12个学科门类(不含军事学),92个专业类,740种专业。

其中,12个学科门类包括自然科学4个:理学、工学、医学、农学;人文和社会科学8个: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

在官方对于专业的划分里,属于理工类的是理学、工学、医学、农学。而文科生基本集中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

12个学科门类,文科占了8个。

很多人说文科生没贡献什么社会价值,只会空谈。


那如果少了这些文科生,你能想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首先,大家日常能接触到的,你耳机里放的音乐,手机里正不断滑动刷个不停的视频,周末去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哪怕是下班后缓解压力看的爽文,这类服务性产品的主要创造主体就是文科生。

其次,公司的会计、出纳等财务岗位,做法务的,做销售的,做人事行政的,做跟单的,做品牌管理的,做公共关系的大多也是文科生。

再者,法院里的法官,律所里的律师,收税的办事员,忙碌于基层工作的干部,深入乡间田野、工厂楼宇里调查的学者,也大概率是文科生。

另外,中小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也是文科生,报道时事的记者,银行的工作人员,你正在看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甚至提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荒谬论点的博士,都是文科生。

没有文科生,哪有那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哪有我们现在端坐在家中也能知道千年前的历史。

所以,文科生一直以来都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理科构建的大概是骨骼,而文科构建的是血肉。

文科生也在创造价值,难道只有搞科技,搞研发,在生产一线的人才算是创造财富,而为这些人提供支持的岗位都是在“空谈误国”?



02
现在社会需要更多文科生

对于社会需不要的更多文科生的担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担心文科生过多,而大家不重视理科。

然而恰恰是没有考虑到存在即合理。

搞工业,搞产业的人越多,就越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型岗位。而文科生就是提供这类支持的主体人群。

你要开一个工厂,不是简简单单招收1000个基层工人,300个研发技术人员,200个管理人员就能完事的。

建工厂需要融资,需要设计,需要各种论证。因此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会在工厂建立之前就发挥重要作用。

工厂周边需要有高档酒店供高层管理迎来送往,需要有咖啡馆电影院供中层小资们享受生活,还需要有大排档供基层工人打牙祭,这些行业会随着火爆起来。

作为老板,你不可能给每个经常外出的办事员配车,所以周围往往有很多滴滴专车在徘徊。你不可能自带太多勤杂人员,所以办公室保洁、下水管疏通之类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也会逐渐聚集过来。

工业规模越大,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越高。


而第三产业就是大量文科生聚集的地方。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现象,一个经济体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和产业规模所占的比重就会越大,直到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道理。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自21世纪以来,不断的产业空心化,全靠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根本就不产出什么实质性财富。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美国只是把一些低端的,依靠大量人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出来。因为这些产业的人力成本高便难以形成竞争力。所以美国把血汗工厂往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本国保留高精尖等附加值高的制造以及不易保存的非耐用品制造业。

从美国的产业人口结构也能看出端倪,第三产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80%,这个比例非常高。但是这80%中有将近70%的岗位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的岗位。不论是社会经济管理,还是会计法务,还是娱乐产业,越是经济发达,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就越大,也就越需要文科生。

福布斯杂志就发表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里面统计了美国最杰出的500名CEO,最多的专业前三名是人文科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这些都是文科专业

道理很简单,技术可以外包和演化,但管理和战略不能。

一个公司大概率上能换掉一个工程师或程序员依然运转良好,但可能无法换掉一个总裁助理或分析师。

当然不是说学理工科就没办法成为领导者,世界既需要乔布斯这种学文学和诗词的CEO, 也需要易隆马斯克这种学物理的CEO。

只是学科性质决定了文科生成为领导者的概率,天然会大于理科生。

毕竟理科生在观察自然世界,而文科生在观察人类社会。



03
文科生:最大的背锅侠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让很多人琢磨不透的名词,导致这一现象的不是什么文科生理科生的比例如何,而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是制度陷阱。

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彰显着理工科的重要性。事实上,理工科在中国长期居于优先地位。政府每年对以理工科见长的“985”高校的财政投入是巨大的。


在职称级别上,一级教授皆为理工科教授,几无文史哲教授。文理科教授在学术经费、津贴、住房等待遇上的差距甚大。

如今,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卡脖子”问题凸显,对技术创新的渴求愈加强烈,理工科热在“双一流”工程的推动下再入高潮。

我们国家从来都不缺乏对科研的投入,但为什么科技人才还是如此稀缺,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核心产业被卡脖子。

文科生真的不背这个锅。

实际上,阻碍中国进一步转型发展的,是中国越来越疯狂的投机市场,P2P、楼市。搞科研不行,但是玩起庞氏骗局和经营贷炒房是老母猪戴胸罩——一套又一套。

做实业的,搞研发的,能拼得过搞投机的吗?特别是这些高精尖产业人才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结果人家发现人生最好的时光奉献给科研,头上的毛都掉光了,最后发现没炒房的赚得多也就算了,自己还买不起房。

换做是你,你还会有干劲吗?

企业也是同理,正儿八经经营企业风险巨大,我要是拿去炒房稳赚不赔。企业家也不是傻子,当然把钱拿去炒房,谁拿去投研发啊?

这些年国家花了大力气,付出了大代价,给实业输血,结果呢?钱都拿去炒股炒楼去了,没几分钱留在实体。花了钱不说,还推高了资产泡沫,搞得大家更不想发展实业了。

真正掏空这个国家创新力的可不是文科生,不说完全是,起码80%的责任在投机市场,在资产泡沫。



04
结语

话题回到央行的工作论文上,四位博士也是用心良苦,不惜以身殉道,让全国人民唾骂也要放点风出来。

这篇工作论文的核心议题是在人口老龄化、人口生育率断崖式下跌和少子化上。全篇论文基本上可以说是论证充分、引据考究,为什么突然会冷不丁来这么一句不合时宜且完全没有依据的话?

而央行研究局归口的4位博士也绝对算得上中国经济学界的大拿,理论功底肯定是过硬的,我们都能看出的事他们看不出来?

这就要考虑到论文出来的时间节点,正好在七普人口数据公布前夕发布。这明摆着是发出来放风的。

但是内容涉及到比较敏感的人口问题,最近我们国家的人口数据也确实不怎么好看。所以猜想央行的考虑是既要做到放风,又要保证舆论不能过火。

那怎么办?

很简单,文宣常用的手段,舆论对冲。在论文中设置这样一个引起热点对立话题的冲突,冲淡人口和房价方面的讨论。

果不其然,论文一出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文科生和理科生的话题,但最核心的人口以及房价的议题,几乎被搁置,只有少部分人在关心。

关于央行报告中对于人口的担忧以及对房价的趋势影响央行发布人口报告,楼市风险开始暴露,以及过热的房产市场是如何阻碍经济转型等议题,在往期文章有过简要分析为什么要“围剿”房地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这里就不作过多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不应该纠结于文科生的比例问题,真正要命的是房价。

只要房地产的泡沫一天得不到有效控制,房价一直让年轻人绝望,那么整个国家也会一同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技术上永远被西方国家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