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华西村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

家家住别墅,人人开豪车,户户存款过百万,吃饭看病上学统统不花钱……

这样的“美梦”一度在华西村真实上演。作为中国最富有的村庄之一,人均近9万元的年收入,让其把一线城市也甩在身后。

而如今,危机正在向这个“天下第一村”靠近。数百亿的负债、乏力的转型和“家天下”的管理,正在加速把华西村拉下神坛。

这时候,人们恍然发觉,在希腊文中,“乌托邦”的意思为:

子虚乌有的地方。

1

华西村“挤兑”风波

龙希国际大酒店内的金牛依旧耀眼,“天下第一村”的招牌却已然暗淡。

近日来,几个疯传的视频让华西村卷入“挤兑”漩涡之中。

视频中,华西村某广场人潮涌动,人们冒雨排着长队,疑似办理财务方面的手续。网友质疑华西村遭“挤兑”,资金出现问题。

在封面新闻的调查中,曾到现场排队的村民李先生称,24日起,华西集团入股分红从30%变为0.5%,原因不明,引起村民恐慌,冒雨排队兑付。

26日下午,华西村党委发言人回应称,视频内容属实,外面的引资款到期兑付,因坊间传言引起“挤兑”,华西资金充足,兑付没问题。

持续多年的高额分红,为何骤然下降?没人知晓答案。但华西村是否真的资金充足,或许可以从一些迹象中找到答案。

天眼查资料显示,华西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华西股份(000936.SZ)40.59%的股份,但在2021年1月26日,华西股份发布的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集团归母净利润首次亏损,公告预亏3.9亿-4.35亿元,同比下降169%至177%。

▲资料来源天眼查

华西村的资金困境其实早有征兆。据野马财经统计,截至2018年3月末,华西集团负债总额达393.3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68.64%,其中有息负债为284.86亿元,一年内的短期负债201.91亿元。而同期货币资金为76.82亿元,受限部分50.73亿元,资金缺口显而易见。

当然,放到市场上对比,68.64%的负债率并不足以说明华西村“不行了”。但华西村的问题,远不止眼前的资金困境。

2

“天下第一村”

1960年之前,华西村和其他农村没什么两样,只是江苏江阴华士镇西部一个普通且贫穷的村庄。

但一个叫吴仁宝的男人让华西村从此不同。吴仁宝也是华西村人,1961年,33岁的吴仁宝担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64年,陈永贵带领村民改造大寨村的事迹被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学大寨”的风潮。吴仁宝读了大寨村的报道非常激动,决定效仿。那时候的华西村和大寨村一样,也是低产田,自然条件不适宜大规模耕种。

但吴仁宝坚信人定胜天,他开始领导村民们开垦华西村的土地,填平河沟,而且还和村民们制定了一个《华西村15年发展规划》。

经过8年苦战,华西村提前完成了十五年规划,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成为全国典范。

装满了村民的粮袋子后,吴仁宝开始把目光投向村民的钱袋子:

“发展农业也就是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还是没钱。”

吴仁宝要搞“工业兴村”,并顶着被批斗的风险在华西村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

就这样,当中国其他的村还在忙着清算阶级敌人的时候,华西村里已经诞生了乡镇企业,赚了一大笔。

公开数据显示,到1976年,当时的华西大队工副业达28.2万元,已占全年总收入的54.4%,集体积累(合资产)已经有60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后来,安徽小岗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吴仁宝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分地,反而把土地和劳动力集中起来搞工业。

吴仁宝认为,华西村的地本来就少,就算把地分了,靠发展农业也搞不出来什么名堂,不如把土地集中起来搞工业,这样才能致富。

事实证明吴仁宝赌对了。集中力量发展工业的华西村,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1980年,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

再后来,华西村甚至还搞起了旅游业。一个经典的事件是,2007年8月8日,华西村斥资三十多亿元,建造了高达328米,极尽奢华的龙希国际大酒店。店共设有826间客房,近5000个餐位,是国内最大的单体酒店之一。

酒店里最著名的,就是那个重达一吨的金牛。

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1961年10月,吴仁宝刚接任华西大队党总支书记时,集体资产仅2.5万元,外债1.5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54元。

到了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每户存款早就超过了100万。

华西村的神话由此传开,名扬海内外,"天下第一村"成为共同富裕的典范。

3

转型危机

回看华西村的发展历史,不由得让人感叹:吴仁宝确实是个能人。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每一次变革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

作为华西村辉煌历史的开创者,吴仁宝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政策敏感。

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1992年邓公南巡谈话后,吴仁宝在电视上看到了新闻连续播放讲话内容,预感大事将至。

他连夜紧急召开会议,告诉村民们要去借钱。第二天,华西村通过各种手段借了2400多万,疯狂囤积建筑原料。

事实证明,吴仁宝的判断是正确的,国家决定深化改革后,中国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袭来,各种建设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几乎遍地是市场,华西村低价囤积的原材料几个月后身价翻了几倍,华西村因此大赚一笔。

作为华西村的第一代操盘手,吴仁宝以钢铁工业、纺织等为主要产业支柱和财富来源,实现了华西村的蜕变。

但吴仁宝之后的第二代操盘手,显然没有同等的魄力和运气。2003年7月,吴仁宝四子吴协恩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自此之后,华西村的工厂被逐步关停,发展方向开始转向金融投资、旅游服务、远洋海工等新兴产业。

与其说是变革,不如说是无奈。2008年是华西村走到巅峰后的转折点,在那之后,华西村赖以发家的纺织,钢铁都成了夕阳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吴仁宝留下的三大基业——钢铁、纺织和旅游,都成了过去式。

时代变了。

在吴协恩的布局下,据野马财经不完全统计,华西村已经涉足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租赁等多个金融领域,并通过各平台控股参股11家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企业,“天下第一村”的金控雄心不可小看。

但吴协恩时代的金融投资,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是“病急乱投医”。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什么热就投资什么,到头来欠一屁股债。

几年前那篇题为《中国最富村负债389亿,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文章更是让华西村的窘状暴露无遗。

事实证明,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金山银山也会被败掉。

4

尾声

一张华西村的治理图曾在网上广为流传。

在这其中,吴仁宝第四子吴协恩作为接班人,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

除此之外,吴仁宝的长子、次子、三子、女儿、孙子、孙女,包括弟媳、侄甥、外孙等都在华西村担任要职,牢牢把持着华西村的各大利益关口。

2004年,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怡就曾研究过,吴仁宝四个儿子可支配的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 。

以“共同富裕”为终极使命的“天下第一村”,俨然沦为了吴家的天下。

如今看来,华西村成功的最大原因,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浪潮,来源于时代给予的红利。而一旦华西村走上家族式管理的老路,失败似乎是一种必然。

还是那句老话: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个人如此,群体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