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赛道已经十分拥挤,不仅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还有满地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合纵连横形成的劲旅,想要在这条赛道上争得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近日,天眼查显示,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2月8日申请注册“京东自动驾驶”商标,涉国际分类科学仪器,商标状态显示为“商标申请中”。看来,京东要正式加入这条赛道了,在自动驾驶上开始全面发力。 

在外界的印象中,京东与自动驾驶的关系似乎并不大,不像百度因为全面布局自动驾驶而市值高涨,也不像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的垂直布局而备受关注,但与这些乘用车相比,京东在自动驾驶的商用方面更值得关注。 

早在2016年,京东便开始着手智能快递车的研发工作,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物流自动驾驶车;在9月,京东智能快递车1.0版横空出世,并在当年11.11期间成功进行了包裹配送测试。

2017年,JDL京东物流与英伟达展开深入合作,将人工智能引入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并凭借深入的再开发实力,不断拓展自动驾驶和智能配送的新格局。

2019年底,智能快递车4.0面世。至此,JDL京东物流在物流领域首次实现了真正的L4级别自动驾驶。

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在物流行业之后,将大大减少人员接触情况,快递员按照标准流程,对车辆进行消毒、放件,点击出发后,车辆会自动通过短信、语音电话,通知收件人,并等待客户取件,随后自动到下一个取件点或返回配送站点,并且根据小区环境,自动避让。

比如在疫情爆发初期,JDL京东物流利用L4级别的智能无人配送车顺利完成了对武汉第九医院的医疗物资运输。通过远程部署,无人车配送的整个过程可以实现全自动化,不仅能够助力医疗物资高效顺畅地到达抗疫前线,还可以让市民从配送机器人手中接收自己的货物,避免与他人产生面对面接触,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让配送和接收更加安全,为医护人员和消费者带来安全感的提升。

凭借其强大的“黑科技”基因和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京东L4智能无人配送车从7000余种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20年中国设计红星奖。

从这里可以看出,相对于还在测试阶段的自动驾驶乘用车,自动驾驶技术最先广泛应用在运货还是载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十分清晰。以JDL京东物流为代表的中国自动驾驶研发应用的先行者,用日臻成熟的应用案例证明,物流行业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先实现广泛商用的场景。

因为物流车相比传统意义上载人的自动驾驶汽车,行驶的路段会相对单一,每台车可以只导入相应路段的高精地图,而不需要在线实时大区域高精地图配合,路况复杂程度也稍小一些,而且,这些车大量投入运营积累的数据对以后无人驾驶有巨大的帮助。

京东在自动驾驶领域应用场景的落地,说明自动驾驶正在以我们不曾想到的各种方式,更快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京东此次自动驾驶商标的注册,似乎要将自动驾驶的战略布局提升一个层次,也许会从物流领域出圈,来涉及更多的相关领域。

比如京东的智能城市建设,JDL京东物流与常熟市开展战略合作,建设全球首个“智能配送城”,目前城市级智能配送项目已经在常熟落地运营。首批30多台智能快递车已在常熟市投入运营,共有5种车型可满足不同场景的配送需求。其中最大的一款车型,其车箱载货空间达2立方米,单次出发可以配送500单以上。

这无疑是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落地较为成熟的案例之一。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智能快递车4.0可以改造成无人小巴、无人巡检车、无人观光车和无人接驳车等多功能无人驾驶车辆,这对于无人自动驾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能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当然,环顾四周,在自动驾驶领域,京东面临着许多来自外部的挑战。比如正在迅猛成长的百度,不但拥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操作系统Apollo,还与车企合作,来快速占领自动驾驶的市场。

除了百度外,还有滴滴。2020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获得首轮超5亿美元融资,一举成为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获得的单笔最大融资额。2021年1月28日,有消息称滴滴自动驾驶又完成了一笔3亿美元融资。

所以,自动驾驶赛道竞争异常激烈。不过,从垂直领域上看,从长途无人驾驶卡车、各种级别的市内无人驾驶物流车,到微型小区快递配送车,在无人驾驶物流车方面,京东现在走的商用路线占有绝对的优势。

而且,前不久京东科技子集团的成立,让京东在技术上的投入更加具有针对性。从京东科技的业务大方向来看,自动驾驶技术极有可能会被京东科技归入将来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近几个月京东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全力布局,是为将来的发展进行重要铺垫。

这次自动驾驶商标的注册,让京东正式向外界表明进军自动驾驶领域的决心。而且京东也有实力来拓展自动驾驶市场,它有高精准度的智能算法,高准确率的机器视觉识别,还有对各种商用场景的适应性、匹配度以及积累下来的大数据,这些都可以成为京东布局自动驾驶的有利基础。

不过,京东进入自动驾驶赛道,“醉翁之意”应该不是自动驾驶乘用车,而是在物流方面进行无人配送的全面布局,为自身发展注入更多的技术能力,以此来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