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揽山

编辑:阳硕

风品:沈禾 科科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都说新年新气象。2021开年以来,小鹏汽车的创“新”确实勾人眼球。

2月1日,小鹏汽车公布1月交付成绩单:总交付量 6015 台,同比增长470%,连续第三月创历史最好月绩,也是三剑客(蔚来、小鹏、理想)中增幅最高的。其中,小鹏P7达3710台,单月交付创历史新高;小鹏G3达2305台,为最近18个月新高。

开门红,可喜可贺。

然2月7日,多名网友爆料的小鹏P7起火事件同样够热度。视频显示,该车马路上起火,现场浓烟腾起,事发地点为广东肇庆。巧合的是,小鹏汽车的生产基地也坐落于肇庆,亦是P7的诞生地。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未有关于小鹏P7自燃的公开报道。

再看1月:

1月29日,小鹏G3突遭召回13399辆,创下国产造车新势力的最大召回纪录。

而1月26日,小鹏刚召开P7OTA发布会:NGP功能开放,宣称“量产车最强自动驾驶硬件”,正面硬刚特斯拉。

光环与问题齐飞,小鹏汽车,在搞哪出呢?

01

主动召回有多香?

1月29日,国家市监总局发布召回通知:自2021年1月30日起,召回2019年3月29日至2020年9月27日生产的部分小鹏G3汽车,共计13399辆。

寥寥数语,声惊四座。

2020年,小鹏G3交付11979辆,2019年为16608辆。换言之,此次召回量超其2020年度销量,占其两年销量的近半比例。

召回原因为:车辆逆变器存在安全隐患。

简单说,就是提供高压电的线束因焊接不实,在电流负荷工作时引发一系列问题。如车辆停车状态,可能无法再次启动;如车辆行驶状态,可能突然失去动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高压短路问题对汽车来说存在巨大风险,肯定要把它消除掉。

公开信息显示,小鹏G3是小鹏汽车旗下首款车型,定位于纯电动紧凑型SUV。2018年12月12日上市,2020款为2019年7月10日上市。整个2019年,小鹏汽车仅有小鹏G3这一款车在售。

作为新兴品牌的首款秀,第一印象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规模召回的负面性不言而喻。

对此,小鹏汽车表示,主动开展此次召回动作。

值得肯定,但这就足够了吗?

隐患,或早有征兆。

2019年,小鹏G3就不断爆出“失速”、续航虚标等质疑声。

如2019年6月,据长江商报报道,一位化名“张亮”的车主爆料,其在高速上驾驶提车仅10天的小鹏G3汽车时突然断电,且在打开危险信号灯后,刹车也处失灵状态,并向后“溜车”。失控20秒后,车辆出现事故。

2019年8月16日,车质网编号【398259】一用户投诉:本人于2019年4月30日提车,5月份于广州市护林路水泥路面以40公里/时速度正常直行,汽车突然出现减速现象并失去动力,踩刹车油门毫无反应,马上采取靠边行驶措施……同月在行驶过程中发现车头向右偏移严重,刹车过硬刹不住车的情况……小鹏官方宣传351KM电池包综合工况续航可351公里,实际续航却不到250公里,虚标严重虚假宣传续航!

2020年10月21日, 编号【534849】用户反映:其购买的小鹏G3电动车2020年10月11日出现动力故障无法行驶。官方400客服安排服务中心检修。至今,该中心未做任何维修处理,10月19日前去了解情况,发现车辆前轮被铁链锁住,工作人员告知我要缴纳每天2000元的停车费才能将车挪走。经多次与400客服沟通,没有处理结果。

细品上述投诉,小鹏的主动召回有多香呢?假如及早重视、更主动解决,这个召回大雷是否可避免呢?

亡羊补牢可贵、也可叹,如何风险前置、建立系统品控风控体系、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是小鹏汽车最值深思的教训。从此看,开文销量新高、市场开门红是否也没那么香?是否也有居安思危的另类反思?

02

0与1取舍

并非刻意夸大!

实际上,伴随量产,自2019年下半年起,投诉便不断出现。

据媒体报道,2019年8月,陆续有北京地区的小鹏车主反馈无法在国网充电桩上充电;

2019年9月5日,成都车展媒体日当天,一位小鹏G3的北京车主,穿着“小鹏汽车质量差,反复修不好”字样的T恤,在小鹏汽车展台附近维权。

小鹏P7也不省心。除上述起火事件,2020年7月12日,小鹏P7刚上市不久,一车主就在武汉用社交软件直播维权:车辆中控异响、蓝牙钥匙无法使用、刹车抖动异常、方向盘抖动异常、采用电机与官宣不匹配及续驶里程不符等;

2020年8月11日,广州一辆小鹏G3出现自燃并爆炸;

……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表示:产品是 "1",而其他都是 "0"。“造车的复杂性导致这个 ‘1’ 非常非常难以做好,所以我宁愿慢跑,更仔细地雕琢我们的第一款产品。

字斟句酌,满满匠心。然知行合一更重要,从上述表现看,这个慢跑雕琢的“1”并不算出彩。

在首条财经看来,出行无小事,频频质量失守可谓重要利空。一旦标签固化,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身处强竞争的市场环境,产业格局日益成熟、消费者日益理性,容不得太多试错时间。

只是,改变的紧迫性与实操的长期性又形成两难:汽车是一件精密度、协同性颇高的商品,行业木桶效应明显。研发、生产、资金、技术、营销、销售服务等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指出,一些新能源车企造车经验不足、核心技术不成熟、导致品控力薄弱,早期用户可能陷入小白鼠尴尬。

这也并非小鹏汽车一家问题。如2020年10月,威马汽车连续自燃,不得不紧急召回1282辆汽车;2019年,蔚来汽车曾因同样问题,一口气召回4803辆;即使强如特斯拉,也在今年连续陷入召回旋涡,先因媒体控制单元(MCU)故障,被召回15.8万辆Model S和Model X,又因车身铸件问题,被要求召回近1.23万辆Model X。

不得不说,在传统汽车工业上百年产业沉淀,成熟车型十几年、几十年打磨面前,包括小鹏在内的造车新势力势头虽猛,仍是稚嫩小弟,需要更多维度得0、1打磨。

03

“中国特斯拉”的可贵警钟

新能源汽车专家朱玉龙表示,造成此次小鹏大规模召回的根本,与其降成本不无关系。

有媒体报道,逆变器问题属于零部件二次事故,亦反应了逆变器设计存在漏洞。

真相如何,留给时间作答。不过,面对补贴退潮与市场血拼,小鹏压力满满应是不争事实。

2020年7月,不少消费者刚提取2019款G3不久,小鹏就推出2020款G3车型。相比老款,后者不仅在续航、硬件等配置上得到提高,且补贴后价格更便宜。而2019款G3虽2018年底就已推出,但直到2019年3月才开始大规模交付。短短3个多月,新品就出现如此逆差,用户情绪可想而知。不少车主拉横幅维权,质疑被割韭菜,将小鹏汽车架在了信用火架上。

客观而言,上述尴尬都折射出小鹏汽车的急迫与无奈。

回望2020,堪称小鹏大年:P7上市大卖、小鹏汽车成功登录美股,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车企。即使如此,其仍不乏扎眼隐忧。

市值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蔚来、小鹏、理想市值分别为765亿美元、338.32亿美元、258.78亿美元。

而销量方面,2020全年,蔚来、小鹏、理想的销量分别为43,728台、27,041台、32,624台,其处垫底位置。

从2020年上半年看,蔚来汽车总交付14072辆,同比增长83%;小鹏汽车为4698辆,同比下降51%。

技术方面,网上流传语为:蔚来重服务、小鹏重技术、理想重实用。实操看,以自动驾驶为卖点的小鹏,确实将研发作为核心竞争优势。2020年三季报显示,其研发费用为6.354亿元,蔚来和理想分别只有5.9亿元和3.345亿元。

重视研发投入,值得肯定,甚至一些舆论将小鹏比作中国版特斯拉。

但这全是好事吗?

2019年3月,特斯拉将小鹏告上法庭,理由是小鹏员工曹光植是特斯拉前工程师,后者曾在离职前把大量文件传至个人账户,涉嫌窃取内部技术机密。尽管小鹏否认,但曹光植在法庭上承认备份过文件的事实显然不利。

团队构成上,曾任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全面负责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的谷俊丽,更早之前在特斯拉Autopilot团队担任要职,搭建了机器学习团队,并领导打造Autopilot 2.0。

换言之,技术官司是一个雷点,这对主打技术赛道的小鹏而言可谓一大隐患。

“我本来没打算跑到汽车领域。很多年前,雷军、李学凌等好多人跟我说特斯拉这家公司很神奇,我都没感觉。直到2014年我在海外看到特斯拉,感觉很震惊。它就像当年不被看好的iPhone,后来却颠覆了行业。”细品何小鹏一番话,是否不乏仰望之意,似乎道出了小鹏后续的发展风格。

如两者都大力发展自动驾驶、车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品牌定位、产品特质、商业模式上,也有不少相似处。表面看正面刚,实际上相爱相杀、甚至心心相惜,至少小鹏是这样。

甚至,小鹏汽车也有天马行空时刻。2020年9月26日北京车展上,其突然公布飞行汽车的探索版,表明自己具备研发“飞行汽车的能力”。

如此奇招吸睛无数,不逊马克斯的火星探索。然有自媒体爆料:旅航者T1的概念并不是小鹏自主研发,而是来自民间科学家赵德力。其摸索出“旅航者T1”也并不是为谋求市场化标准生产。

真相如何?是否涉及虚假宣传?

留给时间作答。

但可肯定的是,学习亦或模仿都要有度,两者太像未必是好事,尤其是一方过于强大时。

消费者免不了要彼此比较。本就占据品牌、销量、综合技术优势的特斯拉一再降价,小鹏汽车压力可想而知。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特斯拉“中国化”与“全球化”正在加速,产品降价与全产业链布局就是鲜明信号。短期看,对国产造车势力是一次负和博弈。高额研发、与特斯拉不乏重合性的小鹏汽车,无疑受冲击最重。

也基于此,上文的召回门还是降价门,都应是小鹏汽车的一记可贵警钟,如何及时纠偏、避险,走出特斯拉身影,塑造真正自我是其急迫的思考题。

04

迷雾前眺,谁被碾压?高增成色与信任危机

的确,小鹏汽车急需改变。首当其冲的,即是修复信任、提振信心。

聚焦小鹏G3,作为销量数万、上市超2年的较成熟车型,硬件、技术几乎已定型。一旦召回,后续销量影响、业绩影响不言而喻。而伴随蝴蝶效应发酵,本身产品线就较单一的小鹏,想要挽回信任难度多大也不可不察。

2月1日,小鹏公布最新战绩:2021年1月,小鹏汽车总交付量达6,015台,同比增长470%,连续7月同比翻番。其中,小鹏 P7 单月交付创下历史新高,达3710台,累计交付18772台,小鹏G3单月交付量 2305 台,同比增长 118%。

阵仗挺大,但细品,2020年1月,其总销量仅1073辆,落后于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的1600辆,1207辆。换言之,同比大增与其可比基数小有关。环比看,1月增长仅5.52%,而2020年12月为5700辆,环比增长超30%。拉长维度,2020年1—12月,其月环比平均增速18%。

显然,这份高增答卷成色有待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去年8月美股上市,股价连续上涨,与其高销量增速不无关系。2020第四季度交付12964辆新车,同比增长303%,环比增长51%,超过三季度财报预期的近30%。

那么,面对目前5.52%的增速,市场情绪几何呢?况且还有召回大雷影响。

截止美东2月18日收盘,小鹏汽车股价41.15美元,相比2月1日的49.27美元,下跌近20%。

展望未来,G3深陷召回门,小鹏P7能担起销量救赎么?

公开信息显示,小鹏P7于2020年4月27日上市,共拥有长续航版、后驱超长续航版及四驱高性能版三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24-37万元。四驱高性能版车型的NEDC续航里程为552km,而后驱超长续航版车型的NEDC续航达706km。由此,小鹏P7也被何小鹏寄予厚望,称其“肯定碾压特斯拉Model 3”。

口号喊得够响,但最终话语权在市场:

2021年12月,P7交付量3691台,环比增长35%;2021年1月为3710台,仅环比多卖19台。

而特斯拉Model 3,2020年12月销量就已达6.5万台。到底谁碾压谁,一目了然。

何以至此呢?

抛开上文小鹏的质量吐槽,实现了规模化的特斯拉也已举起价格镰刀。

2020年10月1日,特斯拉宣布下调国产Model 3的价格至24.99万元。

自然,要想实现碾压,小鹏必须开始针对性补贴:即保证小鹏P7降价后,符合条件的车主就会收到相应补偿。这对消费者是一颗定心丸,也意味着小鹏将承受更多销售成本,降价幅度或会受掣肘,进而影响销量。

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特斯拉的降价还在路上。

2021年第一天,特斯拉再刷社交圈,特斯拉ModelY长续航版从原来的48.8万元调整至33.99万元起售,高性能版由此前53.5万元调整至36.99万元,整体价格下调14.8万元至16.5万元。

进入2月,又有消息称,工信部已获新款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最新申报信息,若其使用国产电动机,价格必将再次下调。

价格战影响,不言而喻。比如蔚来就传出用户退订消息。

另一方面,还有新入局者。

小鹏P7所在的20-30万元区间,恰好处于传统汽车巨头磨刀霍霍之地。上汽主导的智己、长城主导的沙龙、大众主导的ID.4等隐隐已有形合围之势,贴身肉搏中,小鹏优势有多少,胜算几何?

前有G3召回利空,后有P7前堵后追,小鹏未来不乏迷雾。

05

三个重温VS“怼”出未来

如何穿透迷雾、释放更多确定性、可能性、稳健性,考验着当家人的大智慧。

回顾经历,造车前何小鹏是互联网出身。2004年,其先后与梁捷、俞永福共同创办UC优视公司。2014年6月,UC优视并入阿里巴巴。何小鹏历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土豆总裁等职。由此渊源,阿里、IDG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小米等明星企业均系小鹏投资人。

大厂热捧、自带创业光环,注定了何小鹏是商界的话题人物。比如自己名字为品牌命名,足以体现个性与自信,再如其高调言论。

2020年11月20日,小鹏汽车在广州车展上表示,2021年生产的车型将升级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技术提高性能。

随后,特斯拉马斯克表示:“小鹏汽车有特斯拉旧版软件,但没有最新的神经网络计算机。”

次日,何小鹏微博回应:看来我们发布的包含激光雷达的小鹏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让西边的某人很不爽。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决心很大,口气很硬。同时,也并非个例,比如上文的碾压说。

戏剧性的是,2021年1月29日,即召回消息当天,何小鹏表示:自己在进入到汽车行业时,就已买入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数家汽车公司股票,“是为了学习”。

不管是否要对冲召回利空,何小鹏的魔幻还是来了,一边号称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东,一边靠着特斯拉赚了两三架飞机。

不光怼马斯克,2020年12月21日,何小鹏微博发文,重提诺基亚的败落往事,疑似暗讽丰田掌门人。

平心而论,2020年新能源爆发,小鹏汽车销量与市值扶摇直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何小鹏自然有“多说几句”的高调底气。

问题在于,这份高调能维持多久?比如关于小鹏G3召回事件,何小鹏微博上一言不发。

诚然,创始人开“怼”,会吸睛无数,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提高企业声量、品牌关注度。同时,“怼”的背后,也有不服输、争高下的刚强精神,值得肯定。

问题在于,能“怼”出未来吗?无论碾压还是吊打,实力打底是关键。花些心思打磨产品质量、技术、服务、产业链条是否更香?

何小鹏曾在不少公开场合表示,新能源汽车并非下一个汽车时代,智能汽车才是汽车行业的分水岭。

但智能汽车,本质还是汽车。这个高频交通属性,决定了驾乘安全是首要因素。尽管倡导“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而不在制造”,但一切运营都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近日,上海证监局公告称,威马汽车已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申请条件。这意味其已完成上市辅导。科创板新能源汽车第一股,或将呼之欲出。

另一边,恒大汽车成功完成冬测,量产在即。受此影响,其股价连续大涨,稳站4000亿港元。

无需赘言,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换言之,梳理上述召回门、降价门的诱因,小鹏还有风险增加、犯错加剧的概率可能。

相比早期的产业萌芽,资本已不是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决胜力。伴随更多品牌入局、补贴退潮、降价比拼、产业链重塑,市场将越发理性。面对行业新周期新特性,更显实力真功、竞争内核的重要性。

百舸争流,千帆侧近!一场洗牌不可避免。

显然,靠“怼”吸睛没有未来。上交了大学费的小鹏汽车,必然需要一次深刻的价值重温、专业重温、初心重温。

那么,小鹏亦或何小鹏做好准备了吗?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