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下午,在美国国会外酝酿情绪已久的抗议民众,群情激愤地持械闯入国会大厦,试图阻止国会议员认证美国大选结果。事件酿成严重的暴力事件,冲击者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认证拜登当选总统的会议程序中断多个小时后才得以继续。

国会大厦发生抗议群众闯入的暴力骚乱事件过后,许多人都在问究竟冲击国会大厦的是哪些人?

虽然许多闯入者都携带着各自团体的标志或旗帜,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团体的成员及他们理念和主张可能都是相同。排除那些在这次暴力活动中“添油加醋”的人,造成这次美国国会暴力事件的主体还是特朗普的支持者,给这帮人再贴一个更明确的标签——坚守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人士
 
从本质上看,国会的暴力冲突事件更像是美国两股势力碰撞的集中爆发,一边是高歌猛进、鞭笞寰宇的自由主义;一边是沉寂已久、等待爆发的保守主义。

如果想要看清这次事件的背后,就必须就要回到美国的政治传统当中,看美国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美国的建国之初,建国之父们是以什么原则和理念来创建的这个国家。



01
美国的核心信条与政治现实


美国是个建国历史很短,没什么文明底蕴的国家。它原本是英国的一个海外殖民地,人口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不像中国、日本这样存在单一的主体民族。

没有了民族这一天然的群体纽带,北美地区的居民是依靠共同的信仰或者说是信念,从英国殖民地解放出来,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对此,美国的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就曾经总结说,美国宪法的基础就是霍布斯哲学,加上加尔文教。简单来说,美国传统价值的基础是基督新教。
 

早期的美国政府相比于欧洲政府来说,权力非常小。这是因为当时美国占有话语权的精英,他们来自于欧洲,同时又非常厌恶欧洲的皇权专制,要求在政治上限制贵族的权力。但同时也担心过多的民主会陷入古罗马、古希腊过度民主的困境带来暴民政治。从而将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这样让平民和贵族之间能够达成动态平衡。

可见,在十八世纪美国的开国先贤们以基督新教为核心信条,建立了一种全面妥协、互相制约的制度,一切都是可以依靠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博弈和谈判来达成政治目标。那么这种共同理念框架下的博弈,就需要依靠法律和秩序来维持。因为,在基督教的认知里,是对于人性的本质保持怀疑态度,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产生对于权力的限制。
要实现权力的有效限制,法律和秩序的地位就上升。同时,法律和秩序也会保护个人财产。而对于个人财产的保护,实际上等于是保护了知识产权,保护了人民勤劳付出后带来的收益。这也是美国后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来到美国求学、经商定居的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美国这个国家,它原本不是特别强大,历史也不是很长。但是就是依靠这种理念,吸引到全球其他国家的人才,吸引认同美国核心信条的人不断来到美国。
 

可以说,早年的美国核心信条,塑造并成就了一个强大的美国。然而,到了现实政治中,美国核心信条与其阶级构成变化的激烈冲突,构成了美国政治的激情、动荡与道德热情。美国并不存在欧洲式的以阶级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它的社会政治冲突和暴力其实比许多欧洲国家更多,就像霍夫斯塔特说的:

“无需意识形态冲突,美国人也能打得头破血流。”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对此的解释是:

美国社会在更大程度上建立在特定的理想与信条之上,美国没有欧洲式的意识形态冲突,但其政治生活中灌输的道德激情比欧洲国家更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创造了一个注定不和谐的体系。

美国人始终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想,但也因此而一直遭遇失败,因为这些梦想永远不会彻底地、令人满意地实现。

在美国,总有人会批评制度的杯子是半空的,也总有人豪情万丈,试图用理想主义的甘泉将其倒满。但这总是徒劳无功。理想总不能落实,而不平等的现实又被视为不合理和需要改变的东西,于是美国社会始终处于纠结和矛盾之中。

美国社会总是存在一个致力于追求平等的道德环境,所以,始终无法消灭的现实不平等,这也注定了它注定不和谐。



02
信条的激荡在全球化中加剧


亨廷顿1981年出版的《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书中,对于美国社会的这种不和谐划分为四个信条激情时期。


第一次信条激情时期是在1770-1780年代的独立战争期间发生。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民主国家。

第二次信条激情时期是在1820-1830年代的杰克逊民主时期。美国确立了白人男性的普选权。同时,变革从政治领域进一步扩展到经济领域,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福利院、孤儿院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推进显著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准。

第三次信条激情时期是在1890-1910年代的进步运动时期。美国民众把矛头对准了托拉斯和利益集团。为了限制垄断集团与政治集团的权力,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并设立了监管会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慈善协会、教会联盟、公民委员会等公民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第四次信条激情时期是在1960-1970年代的民权与反战运动时期。在民间,马丁·路德·金领导非裔美国人走上街头以非暴力的方式抗议社会制度性的种族歧视。庙堂之上,最高法院大法官厄尔·沃伦开始领导一场“自由宪政革命”。双方合力之下,国会最终通过1964年的《民权法案》、1965年的《投票权法案》、1968年的《公平住宅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从法律层面彻底埋葬了持续几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同样震撼的还有反越战运动。


每一个“信条激情时期”, 美国政治都会经历深刻的改革与重组,新兴力量将在运动中崛起,三权分立和政党竞争的天平将会经历剧烈的摇摆以达到新的平衡。历次改革的遗产形塑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美国。不同于欧洲式变革的求新求异,每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会伴随着新的意识形态纲领的诞生,信条激情时期的美国式变革却总是在怀旧,通过重申美利坚信条凝聚变革的力量。


在这四个信条激情时期之外,亨廷顿大胆预言第五个信条激情时期将于21世纪20年代出现。亨廷顿的嘴就像开过光一样,未卜先知。

如今,美国境内遍地烽火的政治运动似乎正在印证这一预言。只是这一次,可能会与以往的结果截然不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的克林顿政府引领的“全球化”战略,如滔天巨浪般席卷全世界。其本质是,后冷战时代美国一家独大,透过其遥遥领先的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将其他国家尽可能囊括到它的“经济版图”中,成为它的“血汗工厂”和“韭菜园”。然而这个全球系统不断的扩大,所以就需要吸纳更多的新人口来维持这个不断扩张的系统。


可以看到,在美国大肆铺开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美国移民人口数量也在激增。与以往信条激情时代不同的是,这些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认同什么所谓的美式核心价值。他们只是在享受美国的核心价值延伸出来的各种好处。比如说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等等。他们从来不会去想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东西。比如说法律和秩序,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神明的赏赐,更不是美国这块地里自然而然长出来、跑出来的。

而是需要国家持续的维护,也需要国民在价值观上去认同并且捍卫这些基本原则。如果这些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会破坏美国的建国基础。可惜的是,这样的事正在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特朗普上台后,大力整治非法移民乱象,不顾一切要在美墨边境修墙的原因。



03
“美国”与“美国”的战争


对于美国现如今的民众对立与社会割裂,人们总是认为这是穷人与富人,左派与右派之间的斗争,是穷人的呐喊,是中产的焦虑,是资本的猖狂产生的共鸣。

其实,这更多的是美国版的信仰之战,是捍卫传统价值观人士的“圣战”,也是拥抱自由主义与进步主义人士的“革命”。

在这样的信条激荡中,美国正在发生一场与自己的“战争”。

一群美国人正在抗议另外一群美国人;一群美国人正在起诉另外一群美国人;一群美国人正在抓捕另外一群美国人。

但实际上这些美国人民正在肢解美国,这些美国人民正在谋杀美国!


这对美国社会长远来讲是一个严重伤害。这一场“战争”已经波及到大量的人口。并且双方的理念都是有民意基础的。国会的动乱不是极端运动的结束,科技公司通过封杀等手段,禁止保守派发声也难以阻挡民意,一切只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开始。所以可以预计未来的美国会非常的动荡。不是说这次国会事件结束之后、质押之后、封号之后、拜登“登基”之后就完事儿了,后面会更加的动荡。

美国现在的趋势,同古代的罗马帝国有一些类似。

公元前27年开始,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罗马帝国统治的范围不断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和打仗。那罗马就不得不吸收更多的人来加入罗马帝国,成为所谓的罗马公民。


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大量外邦人加入,很多奴隶也被解放成为自由人和公民。可是,越来越多不具有公民精神的外邦人,还有奴隶成为罗马公民,那也就意味着了罗马帝国在精神上实际上就衰落了。

一个没有内在精神属性的帝国,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04
结语


《左传》有云: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美国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发家,以移民人口为立国根本,依靠外来移民强大,终究也会因为移民带来的信条分裂而走向衰落。

全球体系的扩张,吸收了很多本不该成为美国人的美国人,致使意识形态资本在不断消耗,传统的美国信条正在没落,美国内部的社会割裂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被空前激化。

终有一天,意识形态资本会消耗殆尽,帝国内部会出现空心化。到那一天,到底是走向崩溃还是解体,也许只有他们信奉的上帝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