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小道消息,在地产界闹翻了天。

1

网传绿地将被收购,张玉良否认

1月20日,地产界出现了一则非常劲爆的消息——

“某十强房企欲收购某十强房企。”

笔者上次写过,如今的中国楼市已经被监管层上了“五花大绑”(详见《楼市再加“两道红线”!普通人贷款买房,越来越难了》),地产界更是风声鹤唳,一出现风吹草动,大家都很紧张。

比对着最新的2020年房企销售排行榜,大家都在想,到底是谁?

在大家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际,爆料来了。据公众号“地产谈资”透露:

“经过内部消息渠道透露,目前获知昨天爆料出来的被收购的十强地产,是国有房企绿地集团,收购方大概率是万科+诚通组成的国企改革基金,另有一个说法是中海和其他投资者组成的投资人,完成此项收购任务。”

其在文中还提到,此次收购,绿地将出售公司部分的股份,内部说法是不超过17.5%,,完成公司的股权架构的重大变更,但是并不影响绿地后续的正常经营。

大家一想,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在克而瑞刚发布的2020年房企销售排行榜中,绿地集团的排名以及各项指标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并且,绿地是TOP10房企里面,操盘销售金额唯一下降的房企,同比降幅达到8.07%。

而且,近年来,绿地的排名是越来越惨淡了。从2015年的第三位,一路下滑到2020年第七位。七八年前,绿地曾是房企老大哥,如今眼看着一众小弟纷纷跑到自己前面去了。

更重要的是,三道红线政策出来后,绿地三线全部踩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就在大家相谈正酣、准备进一步探究个中原因的时候,绿地出来说话了:

不是我,别瞎猜,是谣言。

在1月21日的2020业绩交流会上,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亲自回应:

“没这个(被收购)的可能性。”

同时,张玉良也表示,引进金融背景的央企战投,是大股东之间的合作,正在进行中。计划在春节后,目前尚正常开展,无时间表。

而且,绿地属于二次混改,写进了市政府相关文件,要引进的可不是一般的股东:

是中央金融机构为主体的股东。

2

“混改专家”

收购消息传来,大家之所以会猜绿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绿地正在经历二次混改。

天眼查资料显示,在当前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中,以张玉良管理层为首的员工持股方代表——上海格林兰持有绿地控股35.45亿股份,持股比例为29.13%。

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地产(持股比例25.82%)、上海城投(持股比例20.55%),两者加起来股权占比超过46%。剩余的社会资本合计持有24.5%。

▲资料来源天眼查

2020年7月,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国有股东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50%,以“引入实力战投,深化国资混改”。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当前绿地的最大股东——上海格林兰投资有限公司,这是一个绿地员工持股平台。

由于有限合伙形式50人的人数上限,绿地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中心1-32),组成了上海格林兰这么个平台。

据花木兰财经,2015年以来,上海格林兰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已经小笔多次增持绿地控股的股份。

也就是说,借着国资混改的趋势,张玉良主导了这样一个股权设计,在这次引入战投之后,张玉良给自己,也给绿地的管理团队争取到了最大的话语权。

这次混改之后,绿地的话事人,就是张玉良及公司的管理团队了。

这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国资要淡出房地产行业了。

这也不是绿地第一次混改。成立于1992年的绿地,曾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市国有企业,于2015年借壳上市。

在上市之前,绿地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混改,一方面在内部实行管理层持股,另一方面从外部引入社会资本持股,其股权由国资单一持股变为多元持股,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据地产K线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来,绿地参与了多家地方国企混改,包括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广西建工等。但近两年以来,绿地陆续将混改企业股权出质,总额已达47亿元。

尤其广西建工,参与混改后仅5个月,绿地迅速将其股权出质,在广西轰动一时。

参与地方国企混改,然后出质除权——绿地似乎摸到了此中的门道。参与地方国企混改,关键的原因或许是看中了地方国企背景叠加业绩增长能力。

关键时刻,绿地可将优质资产股权出质以快速换取融资。

例如,地产K线曾梳理过,2019年,绿地出质贵州建工、西安建工、天津建工股权数额达15.58亿元;2020年,绿地出质江苏建工股权数额为6.28亿元;算上刚刚出质的广西建工,股权出质总额达47.2亿元。

绿地的混改手法,不简单。这一点,从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在圈内的外号就可以看出:

“混改专家”。

3

“三道红线”下的绿地

对绿地来说,更严峻的问题是“三道红线”。

根据2020年8月中旬传出的“三道红线”指标,绿地控股属于“三道红线”全踩中的红档房企——截至 2020年三季度末,绿地控股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 82.38%,净负债率为 183.45%,现金短债比为0.68倍。

对绿地来说,降负债最好的路,就是多卖房,但疫情下这条路似乎并不好走。

根据绿地控股近期未经审计的2020年度业绩快报,2020年全年,绿地控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909.3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0.7%;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583.5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7%。

4000亿,依然还差一点。

绿地的压力显而易见。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绿地就并不太平,比如成都的中央广场项目,因为销售回款不力,无力偿还借款,最后不得不以房抵款。再比如后面发生的,绿地打包出卖上海和江苏两省市的27个物业,累计套现231亿元,抛售资产自救的意图很明显。

随着三道红线的期限越来越近,绿地的日子,恐怕会更加焦灼。

过去,由于举债扩张,绿地积累了大量的负债。截至2020上半年,绿地控股的总负债为1.036万亿,其中流动负债8025亿,资产负债率为88.5%。而几年前,绿地的负债率还在60%左右。

导致这种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绿地的运作模式。

天机奇谈曾分析过,绿地与大多数房企不同:基建和地产两手抓,属于重资产类型,地产板块自持的体量过重,产业链太长,导致现金流紧张。

在早期,绿地以超高层为突破口上演“拿地魔术”,近年来演变为以地方公共配套换取住宅用地,这很容易导致一种情况:住宅卖完了,超高层和公共配套却停工了。

因为无论是超高层还是基建项目,都是慢周转和高投入的,这种“左手高楼,右手基建”的重资产模式,很容易让房企承受巨大的资金链压力。

4

尾声

在过去的十年里,地产界出了很多奇迹,诞生了很多黑马。

三年销售额增加5倍的中梁,五年增加10倍的融信,业绩倍增的金科、新城、新力……一大批“黑马”给地产黄金十年做了注脚。

而在这些“黑马”狂奔的大潮中,高杠杆、高负债、高风险随之而来,资金链断裂、烂尾、维权频频出现。

房企们也意识到了这里边的风险。尽管从2018 开始就有部分龙头企业喊出要降杠杆,但实际上负债率和负债规模稳定下降的企业非常少见,地产企业仍然处于 " 规模为王 " 的巨大惯性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三道红线 " 的出台是为了给整个行业进行 " 风险锁定 ",但也给房企扎上了一道融资 " 紧箍咒 "。

以高层视角来看,设置“三道红线”并非阻止房企发展,而是不想让房企继续拼命借钱加杆杆去发展。

过去十年来,无论是房企的杠杆还是楼市的杠杆,都已经快到极致了。

如今,高层挤出楼市泡沫的决心前所未有的强烈,对整个地产界而言——

大变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