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长胜

编辑 | 杜志磊

“希望以后每年都可以捐助一所会理当地的小学,尽一点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来自四川大凉山会理县的95后何爽说。

2017年,原本做空姐的何爽从东方航空辞职,回到家乡卖起了石榴;2018年5月注册成立会理创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公司销售额3500多万元;2020年销售业绩高达5100万元。

不过,在2017年,何爽刚入行,订单少,快递公司经常拒收单子,在起初的两年里,何爽的业务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2019年,何爽迎来转机,为拼多多的多多果园供货,才真正打开销路。因为拼多多从农业起家,在农产品上行上进行了资源、流量、技术上的倾斜,所以随着何爽在平台上的订单越来越多,议价上更具话语权,这也让包括物流在内的成本降低,形成了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19年,何爽的公司全年销售单量突破200万单,总销售额突破3500万元,其中石榴突破130万单,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

何爽短短几年的事业发展成绩告诉我们,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大有可为。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励志故事,但深层分析,可以体会到的是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从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从模式到技术,整个行业在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助力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奔向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在农业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的情形下,需要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和贸易等一系列的工作,来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何爽的返乡创业就是农业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不断内卷的大城市,越来越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守。大量的85后、90后、95后不再待在城市里,而是选择回到农村,开始农产品电商创新。

2019年,22岁的于本诚挽救了家里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水果生意。事情是这样的,8月,俄罗斯暂停从中国进口梨果类产品,于家的冷库里已经堆满了新上市的太婆梨,共有250万斤,国外销路的断裂让于家陷入困境。

原本想在外面多历练几年的于本诚,在家人的求援下火速回家,临危受命,将250万斤滞销的太婆梨搬到拼多多平台上,一举大卖,也让于本诚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然,奇迹的创造,除了于本诚在专业上的学以致用外,也离不开拼多多提供的创新模式与技术的加持。

在产品销售上,拼多多创新了“农地云拼”的新模式。其核心就是通过“拼购”把消费端分散、临时性订单变成农户长期稳定的订单,进而推动小农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用“产地直发”模式及创新的“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取代传统的层层分销,让农产品直连城镇用户。

同样,来自南京的90后姑娘陈芸,返乡后迎来自己“头一遭”养殖出的固城湖大闸蟹,她通过拼多多,把家乡父辈们养出的高品质好蟹卖向全国。相比于父辈,年轻人在新技术、新模式上对于螃蟹的电商化,有着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在探索农业电商化的路上,像何爽、于本诚、陈芸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让原本只剩下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农村,终于不再空心化。

为了进一步助力年轻人返乡创业、创造增量机会,拼多多在2018年创立“多多大学”,在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

由此可见,带动农业增产、增收,归根到底,还要“增人”,而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的出现,在为农业带来更多变量的同时,也在为普通人创造增量机会。

2、科技与创新如何加速农业发展?

在传统农业的链条里,农产品一般需要经历“农民—原产地收购商贩—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商贩—销地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等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还有物流、仓储、损耗等成本和各种不确定因素。 

这直接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消费者在农产品上的高支出并没有带来农民的高收入。直到电商的出现,如拼多多、阿里、京东和苏宁等平台深入农村,实现了农产品的顺利上行,才让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了一定的优化。

在这些平台中,拼多多以农产品起家,对农业发展研究地更透彻,农产品也一直是拼多多的优势品类。数据显示,2019年,拼多多农副产品的成交额达1364亿元,同比增长109%,农产品的活跃买家达2.4亿,同比增长174%,复购率超过70%。

其实,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消费端,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升级,农产品运输销售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农产品上游,即种植产地。

以湘潭盛产的莲子为例,在传统批发模式下,莲子需要在工厂进行去壳、加工之后才能进入流通环节,流通链条长,通常到达消费者手里,已经距离脱壳有数月之久,并不新鲜。

在拼多多的新电商模式下,大数据与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系统预测次日的单量,提前一天做好莲子的去壳、去芯加工,并分装入袋。订单来了之后就可以直接发货,几天时间就能送抵消费者手中,甚至还带着莲子本身的自然清香。

这让以莲子为唯一单品的老农派店铺获得了10w+的销量、10w+的评论,莲子类目排名第一,而这家店铺也只是因为疫情,从今年3月才开始在拼多多发力的新店铺。短短半年时间,老农派莲子的销量就达到90万单,并且每天近万单的订单中,有约20%是回头客。

通过电商平台的技术支持,店铺实现销量的猛增,这也只是科技创新的表现之一。技术加持下的农业将会迎来更多的变革,电商平台或许成为农业变革中最有利的武器。

比如在今年下半年,拼多多发起了“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电商平台+科技创新,将“劳模经验”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探索出更加本土化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在历时四个多月的拼多多智慧农业竞赛中,技术团队利用AI种草莓,平均比传统农户多生产196%的草莓,并且技术团队在投资回报方面也跑赢农民,平均回报率为75.5%。

采用数据分析、智能传感器和温室自动化的四个技术团队平均生产了6.86公斤草莓,比传统种植者三个团队的平均产量2.32公斤高出196%。

竞赛胜负先放在一边,大赛的主要目的是对科学生产种植的推广。新的尝试将新老农人、传统工艺与先进科技碰撞与融合,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与其说拼多多是电商平台,不如说拼多多更像一家科技公司。 

3、电商扶贫,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农业长期受困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中,发展并不如美国大农场、以及欧洲的中小农场模式,中国农民仍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为了满足14亿人口的吃饭需求,中国农民一直在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进行着不断地努力。 

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开启科技扶贫之路,在云南种出了冬季马铃薯,为冬季北方增加了一个新鲜选择,并带动当地村民种植脱贫。 

来自镇江的全国劳模纪荣喜,通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培育出产期提前一个月的草莓,让全国消费者11月至次年6月就能尝到新鲜草莓,大大延伸了草莓的赏味期。

云南人参果最早从南美洲引进,经过中国农民无数次品种改良之后,在新电商上完成了爆发。

怒江咖啡最早由法国传教士引入中国,在怒江经过百年发展,现如今成为国际咖啡商的咖啡豆来源地。 

中国农民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尽收眼底,但是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他们还要走很远。而且,中国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电商的出现,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曾提到,目前中国的农业数字经济规模是5778亿元,预计到2025年能够达到1.26万亿元。

所以,在这一巨大的市场规模下,电商平台在扶贫、推动农货上行的探索上更具优势。早期的传统电商平台打破了物流、运输条件的限制,加速了农产品的上行与下沉,通过电商基础人才的培养从源头上加速农村脱贫。而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更注重结合平台自身的商业模式,将生产端直联销售端,减少中间环节,搭建新的农产品上行通道。通过平台将资源与本地产业相结合,进行产业深耕,最终将消费扶贫引向造血式扶贫。

除了商业模式外,在技术上,拼多多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基于开拓性的“农地云拼”体系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让农产品突破传统流通模式的限制,再通过“多多农园”模式来实现原产地“最初一公里”和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的直连,将农产品直达全国市场。

从这里可以看出,拼多多在农民、农村、农业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以科技、模式创新打造智慧农业,让农民直连消费者,实现多赢局面。

结语

科技创新之下,农业正迎来重塑阶段。数字化转型也将在农业这一传统行业中展开。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正在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推动种植端变革、农货上行、农业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并加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农民通过技术与模式的创新,借助电商平台,在品种改良、运输销售、脱贫致富等方面进行着不断地努力。也正因中国农民的勤劳与努力,才有了新品种的面世、农产品销量与农民收入的增长,中国农民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 

对于深耕农业的拼多多来说,它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布局数字技术中的智慧农业来更好地连接农业上下游,进一步挖掘中国农民的潜力,激发中国农业市场的活力,加速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