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京东健康在港交所上市,成为继京东集团后今年港股第二大规模的IPO,也是第三家登陆港交所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前两家分别是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2014年阿里健康借壳上市,2018年平安好医生登陆港交所。虽然晚于这两家,但是京东健康选择这个时机上市,赛道朝阳,财报好看,投资人认可,集团支持,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这让京东健康开盘大涨,总市值超过了阿里健康以及平安好医生。截至12月13日,京东健康市值达3815.04亿港元,阿里健康3376.97亿港元,平安好医生1016.50亿港元。 

京东健康一上市就在市值上实现了超越,这让众人很诧异,因为对比用户规模,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尚有一定的差距。最新数据显示,阿里健康天猫医药平台年度活跃用户已超过2.5亿,京东健康为7250万。

也就是说,高用户数量并不一定代表着高市值,用户数量并不是衡量资本市场的唯一标准。比如在营收盈利上,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2019年营收分别为108亿元、96亿元、51亿元,京东健康明显领先其他两家,并且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其他两家此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不久前,阿里健康中期业绩报告中才正式宣告扭亏为盈。

再看近几天的股市行情,京东健康的股票从70.58港元发行价上涨至现在的122.00港元,涨幅达72.85%,也可以看出京东健康后劲十足,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这时就会有一个疑问,京东健康凭什么能后来居上,在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国内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其实,这里有三点可以进行分析:

一是时效性。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它的需求场景相对比较特殊,有药品需求的一般是有病在身,或者是出于急症,这就对药品的履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京东健康拥有京东物流的强大支撑,全国范围内可实现80%订单次日达,具备全行业最快的履约服务能力。相较于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依靠第三方物流,京东健康在履约上拥有绝对的优势。

京东健康的O2O服务“京东药急送”已经覆盖超200个城市,能提供全天候30分钟送达,7*24快递服务,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

二是供应链。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品控直接关系着用户的健康与生命。京东的自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药品品控的问题,京东健康从供应商采购医药与健康产品,再经过自身质控之后,才将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触达用户。 

目前,京东健康线上零售平台有超过1000万种商品,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布局了11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230个非药品仓库,保障了用户的用药需求。 

除了拥有直接服务于患者的B2C业务外,京东健康在医药供应链上还有“药京采”这种面对线下诊所和药店的B2B业务,这一业务形态目前覆盖着全国22万多家零售终端。从线上到线下,京东健康从用户到商家的服务范围在进一步扩大,也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京东对大健康的all in。2014年,京东全面布局大健康业务,当时京东集团对互联网医疗的战略定义就是这个市场值不值得all in。当大健康业务从集团中剥离出来独立发展时,刘强东与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则给出了不计投入的策略,依靠“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医、药联动”的生态模式成就了今天的京东健康。

据数据统计,京东健康目前坐拥6.5万多名自有和外部医生,来自全国32个省,60%来自于三甲医院,78%是主治级别及其以上医生;线上拥有超过9000名第三方商家,累计服务用户超1.5亿人次。同时,根据佛若斯特沙利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零售药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市场份额达29.8%。

这些成绩背后是京东健康对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创新,从基础医疗如“京东家医”,到慢病管理服务如“ABC健康软件”,再到第三方采购服务如“药京采”以及在线医院服务等,率先实现医药闭环生态。

而阿里健康一直以自营卖药为主,在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慢病管理和养老管理等服务方面还未走到深处。京东健康的生态布局在此时就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在未来发展中也就更有想象空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京东健康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后来居上的表现,其实都离不开京东健康六年以来的步步积淀。从医药电商起家,到业内布局最广、最完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医药联动”生态体系,京东健康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持续为用户提供易得、便捷、优质和可负担的医疗健康产品与服务,从而加速产业升级,这才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