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已经在酒店、景区打工了
前段时间,一则词条顶上热搜,“小鹏机器人是真人扮的么”,没点进去之前,我多少有点懵,毕竟,在我的印象里,机器人一眼机器,点进视频才发现,这“猫步走路”和“胯部扭动”的逼真程度,难怪工作人员要当场剪开机身自证清白。
我发现,这两年机器人的发展早已突破想象天花板。
2025年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启幕,会场上各类机器人的身影亮相。
智元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技术横跨文化、金融和物流多领域。
宇树科技更是“全家出动”,G1人性机器人化身“拳击手”完成倒地自主起身,还能跳网络热门舞蹈;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R1、H2也赚足眼球。
与此同时,迈点观察到一则数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前三季度我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均超2024年全年产量。
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也是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加速落地。而文旅行业,正是这场技术革命里最热闹、最鲜活的核心试验场。
01 文旅赛道大爆发,机器人全面开挂搞事情
机器人进军文旅圈,可不是来“打酱油”的,各个场景里都藏着它们的高光时刻!
就拿酒店场景来说,智慧服务天团上线。
10月28日开业的上海虹桥香格里拉盛贸酒店,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人形机器人服务员的智慧酒店。擎朗智能的8款机器人组成“服务天团”各司其职:人形服务机器人XMAN-R1,能开门、问候、互动和递物,自带亲和力Buff;大载重机器人S100可与酒店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一键叫车服务;W3机器人当起“引导员”;T10和T3分别负责餐厅和包厢的餐食配送;C40清洁机器人则负责公共区域的清洁工作。
而全球最大酒店机器人智能体提供商云迹科技的正式上市,更为酒店智能化注入了“强心针”。
这些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工作,减少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还不用休息、不领薪资福利,长期性价比拉满。更关键的是,它们响应速度快,服务标准统一,直接把酒店服务效率和体验感抬上新台阶。
而在景区与主题场景,机器人玩出新花样,体验感直接翻倍。景区里的机器人,早就不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神助攻。
昆明西山景区首次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堪称“登山神器”,能帮助游客节省约30%体能,有效缓解登山中的肌肉酸痛;
这也与山东泰山景区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效果形成呼应,后者更将3小时的陡坡攀登时间直接缩短了一半;
湖南张家界宝峰湖景区的检票机器人让单日客流处理能力提升40%,游客排队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
张家界国家森公园引入人形机器人后,多语种讲解、客流导流样样行,景区负责人测算“一台机器人可替代2名翻译和1名导游”,旺季人力压力直接缓解;
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AI伴游智能体“小七”带领游客沉浸式穿越盛唐,解锁文化体验新姿势;
成都兴隆湖畔,人形机器人、Go2机器狗等与市民近距离互动;
北京中国戏曲文化周期内,高达两米的机甲美猴王与牛魔王上演精彩互动,成为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亮眼名片。
这些景区机器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替代人工完成导览、问询、票务核验等重复性工作,响应速度快,减少游客排队等待,并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服务,填补夜间、节假日等人力短缺时段的服务空白,且多任务并行处理,同一时间可服务多名游客。
目前,企业端的积极布局更显行业活力。杭州作为机器人产业高地,“杭州六小龙”已有三条跻身IPO赛道。继宇树科技之后,足式机器人领头羊“云深处”正式迈入股份有限公司行列,而云深处今年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DR02更是夺人眼球,是全球首款能适应户外全天候作业的“全防护”人形机器人,堪称机器人界的“防水战神”,为文旅户外场景应用提供了新可能。
02 机器人落地,没那么简单
机器人在文旅赛道的落地虽如火如荼,但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
在智能化浪潮中,机器人虽成了“服务新势力”但实际上应用中仍藏着不少小尴尬,让便捷性打折扣。比如酒店清洁中,精细度跟不上“人工标准“,酒店清洁讲究无死角,可机器人在这事儿上还差点火候。擦桌子时,人工能灵活调整抹布角度,把桌角、缝隙里的污渍擦干净,机器人却只能按固定路径移动,遇到弧形桌面、凸起装饰就容易漏擦。面对浴缸边缘、马桶背后等狭窄区域,要么进不去,要么转不开,最后还得靠人工返工。更麻烦的是换抹布、倒垃圾,机器人满电状态下续航有限,往往清洁一半就需要人工更换耗材,反而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额外工作量。
有的时候复杂需求接不住,灵活度不足,客人在酒店的需求常常很随机,而对于多任务组合或灵活判断的需求,机器人大多搞不定,就像送餐机器人只能按地址送指定物品而不能边送物边顺带去洗衣房取衣。
最关键的是,酒店服务讲究温度,但机器人的交互还停留在机械对话层面,给不了温暖有趣的互动。
景区应用中,部分机器人仍停留在“炫技”层面,如只会特定动作的表演机器人,未能真正解决游客导航、问询等核心需求,存在“散装化”问题。
无论是在酒店还是景区,机器人都会受到路况、人流量、灯光、噪音的影响。此外,数据隐私保护、算法推荐导致的体验同质化等问题,也让行业开始思考技术应用的边界。
同时,虽然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年销量仍不足两万台。高制造成本让投资回报率偏低,部分企业陷入价格内卷。
03 机器人的未来剧本,文旅圈要变天?
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说,“我们的愿景是让机器人更深入地走进人类生活,成为值得信赖的伙伴”。
机器人在文旅行业的发展方向,早已清晰可见。
第一,将突破单一功能局限,向多能化、智能化升级。短期内,巡检导览、特定场景服务仍将是主流示范应用;长期来看,兼具导览、急救、搬运等功能的综合服务机器人,以及能提供情绪价值与陪伴服务的产品,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随着具身智能技术成熟,机器人会更懂用户需求,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服务”。
第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RaaS(机器人即服务)模式有望普及。通过租赁形式降低文旅企业投入门槛,让场景快速试水的同时,助力企业在实践中迭代优化产品,实现双赢。
第三,行业规范,标准护航高质量发展。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引领。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机器人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迈进。未来,安全性能、测试规范、核心模组接口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将不断完善,破解产品兼容性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导,会推动企业从价格内卷转向技术创新。更多资源将投入核心技术研发与通用智能能力提升,聚焦传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深化与场景方的协作,让技术真正适配文旅需求,避免“为科技而科技”。
04 写在最后
从进博会上的惊艳亮相,到文旅场景的广泛落地,机器人正以不可逆转之势重构行业生态。2025年作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文旅行业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试验场,既收获了效率提升、体验升级的红利,也面临着场景适配、成本控制的挑战。
未来,当技术创新与行业规范双向发力,当机器人从“功能工具”真正升级为“智能伙伴”,文旅产业将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诗意与算法共存”的愿景终将实现,机器人会在“新时代,共享未来”的蓝图中,书写文旅智能化的新篇章。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