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剑指规范,携程金融深陷高息费与信息泄露投诉漩涡
在《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简称“助贷新规”)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后,本应成为行业规范发展新起点的契机,却意外揭开了携程金融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作为背靠携程集团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携程金融非但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稳健与规范,反而在息费高企、信息泄露、暴力催收等方面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据官网介绍,携程金融是携程集团旗下金融科技服务平台,金融业务分为个人金融、小微金融、产业金融、海外金融四大方向。天眼查App显示,携程金融旗下的个人金融业务,包括“信用贷”、“拿去花/信用购”以及“联名卡”等产品。“拿去花/信用购”是类似于白条、花呗的消费贷款产品,年化利率10%至24%,合作机构主要为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银行,以及南银法巴等消费金融公司,合计10家。
信用贷顾名思义,为信用借款,年利率3.6%至24%,合作机构达41家,以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为主。借钱优选类似于“贷款超市”,向多个合作网贷、助贷平台引流。该产品显示,综合息费年化(单利)3.6%起,需要先进行人脸、身份证等实名认证,才能看到更多详细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金融借钱优选列出了多个合作平台,并显示这些平台费率在24%以内。但实际上,其中有平台曾被投诉存在费率为36%的产品。据南方都市报报道,9月25日,消费保平台,有借款人表示,自己在携程金融借款,放款方是尚诚消金,发现每一笔借款都超过了24%的年利率;8月23日,黑猫投诉平台,有借款人称自己所借产品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5.94%。
尽管助贷新规已明确对借款综合费率进行了规范,但携程金融及其合作平台在费率调整上却显得迟缓且不透明。许多用户反映,在借款时并未充分了解实际利率,直到还款时才发现负担沉重。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则,也暴露了携程金融在风险管理上的严重缺失。
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尤为重要。然而,携程金融在信息处理上的不规范行为,却让用户的隐私陷入了极大的风险之中。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25年9月28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表示,携程金融在未经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推送贷款信息,诱导其在该平台进行贷款;8月30日,有用户表示,携程金融提供的贷款利息超出法律保护范围,且泄露客户信息,导致其遭到多个小贷公司骚扰。
这种信息泄露的问题,不仅源于携程金融内部管理的松散,更与其在协议设计上的“套路”密不可分。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申请“信用贷”或“拿去花”等产品时,用户需要勾选同意一系列复杂的协议,而这些协议中往往嵌套了更多关于个人信息处理的子协议。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便可能已经授权了携程金融及其合作方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广泛共享。这种“协议嵌套”的做法,无疑是对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极大漠视。
如果说息费高企和信息泄露还只是让用户感到不满和困扰的话,那么暴力催收则是对用户权益的直接践踏。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1月,在啄木鸟投诉平台,即有借款人表示,携程金融平台将收取到的敏感个人信息,未脱敏处理交由三方催收。后自己遭遇暴力催收,call短信轰炸,且催收方私自骚扰家人朋友,泄露个人信息。9月7日,有借款人表示,携程金融催收方,打call威胁不还钱直接打爆通讯录,并且报出了除了紧急联系人以外的名字。挂断call之后朋友立马收到催收短信,并且被威胁称有连带责任。
携程金融在助贷新规下的种种乱象不仅暴露了其自身在风险管理、信息保护、合规经营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也引发了行业对监管缺失的深刻反思。作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携程金融本应成为行业规范的引领者而非破坏者。然而其在实际操作中的种种不当行为却无疑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携程金融的信任危机和行业乱象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确保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同时行业内部也应加强自律和协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携程金融在助贷新规下的表现令人失望。其息费高企、信息泄露、暴力催收等问题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行业的良好形象。面对这些问题携程金融必须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行业的认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