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产品电商领域,拼多多可谓是一枝独秀。2019年,拼多多农产品成交总额达到1364亿元,2020年预计突破2500亿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 

从2015年拼多多创立时起,农业就一直是拼多多全局战略中的重中之重。5年时间,拼多多的农产品成交额一直保持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时,对农业的持续挖掘,也让拼多多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平台的农产品电商之路。

2018年,互联网行业最热的词是“最后一公里”,在玩家们都在抢夺需求侧场景的时候,拼多多在2018年率先提出了“最初一公里”的战略,从“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三要素出发,在供给侧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农业的深耕与独特见解,拼多多将“最初一公里”战略应用到了农业上,推动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革命,打破了农产品规模化的制约,为农产品品牌化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如今,经过2年的深入推进,拼多多“最初一公里”战略在农产品上行上的进展如何,又为农业、农村、农民以及自身带来了什么? 

新电商农产品上行,带动产业重塑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一点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中国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已经达到36.2%,但这也只是表象,各产业数字渗透率有很大差异,其中农业只有8.2%。

不同于制造业的易于标准化,农业是一个更复杂的产业,尤其是中国的农业,是典型的“大国小农”的发展状况,农业的数字化转型相对缓慢。

在拼多多等新电商出现以前,中国传统农业中,农民和市场之间存在着长长的链条,农民们往往看不到最终的销售成果。农业信息的不流通,使得农产品销售半径比较狭窄,加上种植生产难以规模化、标准化,常常导致农民靠天吃饭的窘境。

针对上述问题,拼多多以互联网的模式将农业生产端的“最初一公里”直连消费端的“最后一公里”,把分散在全国的农产品从销售侧汇集在一起,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在满足全国用户需求的同时,寻找解决农业问题的最佳方案。

“最初一公里”优化了产业链,整合了当地农业资源,将全国各地优质新鲜的农产品摆在消费者面前,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半径,真正做到了农产品的“买全国、卖全国”。

目前,拼多多在供给侧直连超过600个重要农产区,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通过对农业“最初一公里”的深入改造,拼多多在这些农产区,尤其是在云南、四川、贵州、海南、甘肃等省市的贫困地区,以模式创新提升农产品品质,助力农民成为经营与收益的双重主体,推动新的农产品品牌诞生,比如云南丘北县的雪莲果、四川会理的石榴等。

拼多多新电商平台的能力释放也加速了农产品上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依托“最初一公里”等生产环节的先行,拼多多本身也实现了更加稳定的发展,用户规模、订单量增速等维度均超过了行业其他平台的总和。

数据显示,拼多多2019年的农产品成交额达到1364亿元,超过平台年度成交总额的13%,远高于3%左右的行业平均水平。2020年一季度,平台新增涉农店铺27万家,已100%覆盖全国的县级行政区;年度活跃买家数已达7.313亿,三季度新增用户达到7460万。这从侧面反映了在拼多多等平台的助力下,电商向农业的渗透进程在加快。

孵化“新农人”,从根本上助力农业发展

在新农业发展过程中,电商平台只是起到了一个助推作用,新农业发展的核心还是要以“人”为本。因为农业的数字化改造需要诸多设备和软件,所以新农业发展的前提是需要既懂农业、也懂电商的数字农业“新农人”。

在助农孵化“新农人”方面,我觉得可以借鉴拼多多的模式与布局,在这方面,拼多多深耕农业多年,在农业发展探索上也更具话语权。在2018年,基于“最初一公里”的战略对本地人才的重视与培养,拼多多创立了多多大学,结合各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知识结构水平,建立专业性的农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以打造更为稳定、长期的上行体系。

同时,拼多多以多多大学等为载体,通过与政府部门和高校师资力量合作,系统地推进农村电商人才培训计划。2019年,“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覆盖12个省份的农村学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线上专业课程,累积触达49万农业经营者。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农产品活跃商家超过58万,有70%以上都通过多多大学接受过系统培训。同时,拼多多带动返乡新农人超过86000人,直连超过1200万农业生产者。

这些数字背后可以窥见的是,伴随着拼多多的指数级发展,分布全国主要农产区的大学生、进城务工返乡新农人也获得了飞速成长。这些新农人将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而拼多多的“新农人”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各产区电商拓荒的角色,做了很多新基建的工作。他们一方面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为区域农产品规模化上行打下地基;另一方面作为地方致富带头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的行列。

来自四川蒲江县的杨添财就是拼多多新农人的典型代表。1994年出生的杨添财与同是残疾人的吴云在2015年开始创业,后来将精力集中在拼多多上,店铺运营三个月就达到了3500万元的销售量。此后,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到了1.2亿元的销售额,先后带动50多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500多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平台在农业上的流量倾斜来说,拼多多“最初一公里”战略,针对农业发展的核心——人的问题上,以“造血式助农”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卷。拼多多对“新农人”的培养与带动,既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最初一公里”的创新模式解决农业难题

2015年,拼多多成立,以拼购的社交模式迅速裂变,成为了中国三大头部电商之一。而拼购这个模式,最早就是为了农产品上行创造的。如今,拼多多对农产品上行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投入,在“最初一公里”的策略上,对“拼”模式不断升级,以此针对性地解决农业问题,如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问题,农民脱贫、利益分配问题等。

在规模化的问题上,拼多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打造“农地云拼”体系,把原来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需求,汇聚成一个个相对集中的订单。

比如,今天你买一斤苹果,明天他买一斤梨,“农地云拼”汇聚成了短时间内的同质化的需求,从而突破中国农产品长期以来“多对多”的制约,走出一条云端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新路,让小众的、差异化的农产品,可以做成大产业。

在标准化的问题上,如果说“农地云拼”解决了规模化的难题,那“多多农园”就是对农产品标准化的探索。拼多多通过“多多农园”等创新模式,参与制订、引导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种植和管理。

比如,在云南,拼多多联合云南农科院热经所,发起制订雪莲果的地方和国家行业标准,为整个行业提供参考。在覆盖的农产区,拼多多引入了从选择品种、改良土壤,到改进种植方式、提升管护水平的一整套标准化体系。

此外,在扶贫助农上,拼多多逐渐摸索出“直播+店铺+品牌+人才培训”一整套系统化工程的创新模式。拼多多将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的直连,通过“新农商机制”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

截至2020年11月底,拼多多已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西藏、贵州、宁夏等“三区三州”及深度贫困地区实现消费扶贫全覆盖。正是因为在扶贫上不断探索,也让拼多多获得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结语

深耕农业“最初一公里”2年后,拼多多对农产品上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模式创新,探索出一批适用于小农生产模式的、低成本、可复制的农业解决方案。

我们从中深切体会到的是,依托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我们以低价格享受到了优质的农产品与服务,而在供给侧,通过原产地“最初一公里”和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的直连,减少中间环节,农民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 

而中国农业从传统向数字化迈进的过程中,以拼多多等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将成为生产力的构成力量,通过诸如“最初一公里”的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增产,优化了利益的分配,加速农业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