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郑州,记者 王平安)讯,3月13日,中国证监会核准金丹科技的IPO申请。不过,因竞争对手武藏野为第一大客户以及产能利用率远高于同行等问题,金丹科技财务真实性被广泛质疑。

3月18日,某乳酸行业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武藏野通过金丹科技采购淀粉等部分原材料,故武藏野为金丹科技第一大客户,该说法获金丹科技人士认可。另外,乳酸第二大生产商百盛科技人士称,除金丹科技与百盛科技外,行业内其他产能几乎全部关停,因此2017至2019年产品利润与产能利用率双高,但2020年会新增大量产能,乳酸价格面临下行,金丹科技面临上市后业绩变脸的风险。而金丹科技方面表示,价格可能面临小幅波动,但需求增幅远高于供给增幅。

广受质疑的金丹科技

3月13日晚间,证监会核准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丹科技)的首发申请。之前对金丹科技的质疑早已广为流传,IPO获核准后,这些质疑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产能利用率远高于同行,竞争对手武藏野为第一大客户等财务真实性问题较为突出。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乳酸及其盐和脂年产量27.8万吨,其中金丹科技产能12.8万吨,公司产能利用率高于80%,即公司年产量10.24万吨以上,扣除出口部分33%-35%,金丹科技内销量6.65万吨至6.86万吨。但国内乳酸及其盐和脂消费量8.38万吨,扣除五粮液0.5吨自用产能后,国内实际消费量仅7.88万吨。

某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他的怀疑:“国内乳酸及其盐和脂消费量7万多吨,金丹科技就占6万多吨,那么其他厂家15万吨产能只销售了1万吨,这不合理,而且因此造成的结果是金丹科技产能利用率80%以上,而同行业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10%。”

就产能利用率问题,记者与山东百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盛科技)取得联系,对方表示,2017年至2019年,除金丹科技与百盛科技外,其他中小型厂家基本全部关停,受此影响,乳酸产品价格较好,金丹科技与百盛科技的产能持续处于满产状态,产能利用率未造假。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武藏野化学(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武藏野)与江苏森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森达生物),其中武藏野表示仍在生产,但森达生物表示乳酸产能已于2017年关停。

除产能利用率外,武藏野作为金丹科技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同时为金丹科技2018年与2019年上半年第一大客户。数据显示,双汇集团为金丹科技2016-2017年第一大客户,而金丹科技2018年与2019年上半年第一大客户为竞争对手武藏野,四个报告期销售金额分别为2704.75万元、3271.45万元、2728.85万元。

对此,某乳酸行业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武藏野与金丹科技存在部分采购合作,主要为淀粉等原材料采购。该说法获金丹科技人士认可:“武藏野通过我们采购一些原材料,还包括一些基础的玉米淀粉加工合作。”

乳酸行业面临下行

行业人士认为,2017年至2019年乳酸行业景气度较高,但金丹科技存在上市后业绩变脸的风险。

百盛科技人士也认为乳酸行业经历了两三年的高景气周期:“2017年小厂陆续关停后,乳酸产品价格一直比较好,利润空间很大。”

财务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金丹科技主要产品价格均持续上涨,期间,销售占比最高的食品级乳酸销售单价分别为0.61万元/吨、0.59万元/吨、0.68万元/吨与0.71万元/吨,另外,优质级乳酸与精制级乳酸单价也分别从0.53万元/吨与0.72万元/吨,增长至0.76万元/吨与0.83万元/吨。

报告期内,金丹科技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也不断增长。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金丹科技营业收入为5.86亿元、6.52亿元、8.02亿元与4.13亿元,期间净利润分别为5358.01万元、4779.60万元、8318.82万元、5718.88万元。

不过,在2020年之后,乳酸行业景气度或面临下行。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包括丰原福泰来等一大批产能会在今年陆续投产,预计会对乳酸价格产生较大压力。”

据了解,安徽丰原福泰来聚乳酸有限公司(简称丰原福泰来)同时组建了乳酸与聚乳酸生产基地,其中一期年产7.5万吨L-乳酸、3万吨聚乳酸项目于2018年已开工建设。而当年金丹科技与百盛科技的产能分别为12.8万吨与4万吨。

对此,金丹科技人士回应财联社记者称:“今年的产能投产,不排除会对价格产生短期影响的可能,但下游需求的增长更快。福泰来同时建设了3万吨聚乳酸项目,海正(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上了3万吨聚乳酸产能,另有5万吨产能在建,每吨聚乳酸需要1.5至1.7吨乳酸作为原料,上述新建的11万吨聚乳酸项目就需要17到19万吨乳酸供应,整体看还是供不应求的。”据了解,聚乳酸是以乳酸为原料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快速降解,可用于注塑、薄膜、片材、纤维和3D打印等,未来具备逐步取代传统塑料的潜力,被认为是解决“白色污染”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