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蚂蚁金服于2015年的混沌之中,提早一步布局区块链,一边攀登技术创新的天梯,一边探索高复杂度行业的应用边界,就像重走阿里云飞天路,先行入场者,最终成为也占据了主场的C位。

文/陈纪英

版面/大海

再也没有其他行业,会像区块链这般冰火交融了——一边是深坑,嗜血的投机者以此为名收割韭菜,一边是高地,长期主义者以终为始攀爬技术天梯。

蚂蚁金服副总裁、智能科技总裁蒋国飞也有机会割韭菜。2017年,ICO最为疯狂的时候,也有人游说蒋国飞,“别这样苦哈哈地干了。”

蒋国飞拒绝了这样的“赚钱机会”,反而成了蚂蚁金服最“烧钱”的副总裁之——钱没白烧,区块链专利申请数超过1000件的蚂蚁金服,已经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

技术创新是路径,却并非终点,曲高和寡的扫地僧不是蚂蚁金服的人设,“脱虚向实”,才是蒋国飞眼里区块链技术最有价值的方向。

1月8日,蒋国飞在接受《财经故事荟》等采访时透露,蚂蚁区块链将开放平台技术能力给全行业,尤其是面向实体产业,“不让任何一个实体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掉队”。

从技术积累到应用实体,从独自先行到开放联盟,蚂蚁区块链进入了2.0时代。

1

脱虚向实:三做三不做

蚂蚁区块链一度显得很不合群。

2017年,ICO风头正盛之时,行业里追求短期套现的投机者,各种数字货币、交易所如同打不完的地鼠,一片片冒头,连某些名头在外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也急不可耐入场。

彼时,刚刚入职蚂蚁金服的蒋国飞和其团队,是孤独的异类。压制诱惑的无为比欲壑难填的有为更难,视而不见一波波“发财机会”,殊为不易。

基于技术信徒的自觉,蚂蚁区块链很早就定下了“三做三不做”的航向和红线。

“我们做核心技术,我们做有实际价值的应用解决社会问题、联合生态做,这是’三做’;’三不做’,不做空气币、不做违反合规的事情、不做侵犯用户隐私的事情”,蒋国飞说。

“三做”定调了蚂蚁区块链的主基调,核心技术正在攀爬天梯,产业应用也在快速落地。

如今,蚂蚁区块链已经打造了生产级的平台技术,可以支撑每天10亿日交易量乘以10亿账户的平台系统,并实现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能力(PPS),这并非极限爆发的瞬时峰值,而是平稳运营的常态能力。

在区块链上,开放依然是蚂蚁金服的底色。放眼望去,蒋国飞看不到对手,都是队友,“在服务实体经济这件事上,蚂蚁区块链没有竞争者、只有同路人!”

区块链本质是类似水电煤等的技术底层,要广泛应用落地,携手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是必走之路。“我们搭平台,他们在上面唱歌跳舞”,蒋国飞说。

在开放进阶之路上,继2018年6月上线的蚂蚁区块链云服务后,到了去年11月,开放门槛进一步降低——作为全球首个开放联盟链,蚂蚁开放联盟链开始内测,并有望于今年2月正式上线,小微企业、创业公司,无需买链,只需像购买水电煤一样购买区块链使用权即可。

越来越低的应用门槛,打开了区块链普及普惠的大门,蒋国飞乐见其成,“2020年产业区块链开场,千万日活的应用将走入大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开放透明是区块链的底层属性,但在应用层面,隐私保护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蚂蚁金服已经找到了软硬兼备的解决方案,性能、通用性兼顾,可验不可见。隐私保护难题的解决,扫清了区块链应用的共性障碍。

一路前行五年的蚂蚁金服,如今已经不再是独行者。

推动区块链的快速应用,已经成为了高层钦点的“国策”。去年10月召开的高层会议上,相关人士指出,应推动区块链技术与智慧城市结合,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在科技巨头占据了区块链的主场后,自上而下的庙堂之高,与自下而上的江湖之远,已经头首呼应。

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中国公司,在技术积累上已经走到了全球前列。知识产权产业媒体IPRdaily发布的“2019年全球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显示,入榜企业中,中国占比63%,远超美国的19%,以及日本的7%。

排行榜上,TOP1是蚂蚁金服,紧跟其后的是中国平安,其中,蚂蚁金服一家的数量比肩第2-5名之和。

当监管趋紧,泡沫散尽,投机者抱头四散,深耕者显山露水,不同的初心决定了迥异的终途。作为熟读《社会契约论》的卢梭信徒,蒋国飞笃信后者的一句论断——社会公约和社会契约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础,而开放透明、不可篡改、对等互联、易于追溯的基于区块链的信任价值网络,正在让社会契约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寻常。

2

产业应用版图

在脱虚向实的主航道上,区块链到底适合应用于哪些场景哪些行业?

这要回归其本质——在多点复杂协同中构建信任基础。凡是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的办事场景,都是信任缺失的地方,比如国际贸易、财税发票、电子合同、应收账款等等,蚂蚁区块链目前落地的40多个场景,绝大多数都是协同节点多、链路长、关系复杂的场景。

在司法诉讼中,举证困难一直是痛点,一旦证据清明,诉讼时效将大大提升,高居不下的司法负担也会陡然下降。

区块链为期提供了三重难点:电子证据可信的问题;数据共享互通的问题;法官工作量过大的问题。

仅以证据存证一个环节为例。此前,做证据存证需要到公证处公证,公证费高达800-1000元/份。现在,在手机上操作证据存证,2分钟就能完成,上链存证费几元钱一条。

杭州互联网法院成为了先行者。有数据显示,在引入蚂蚁区块链半年后,截至2019年4月底,该院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的调撤率从以前的82.3%上升到95.3%。由于证据清晰,在诉前调解结案的案件中,47%的案件当天就达成了调解协议。

区块链的应用不仅仅在司法层面,还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医疗报销的异地结算、交通卡的异地刷卡等,在政策层面,医疗和交通的全国联通分别被卫健委、交通部召唤已久,但在落实层面,由于医保、交通卡都是以省为单位结算,异地联通多年来悬而未决,直到遇到了区块链。

2019年8月1日,台州市民庞先生成为全国首位通过区块链票据流转实现异地医保报销的老百姓。

当天,庞先生来杭州出差,因中暑而到医院就诊,总共付费19元。按照惯例,庞先生需把医疗票据拿回台州医保窗口才能报销,“太麻烦了,这19块我就自费好了。”

次日,庞先生随手点开浙江政务服务App浙里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报销,结果上午报销、下午费用到账,无需纸质票据,也不需到医院排队。

庞先生的方便背后,是由蚂蚁区块链提供技术支持的浙江省电子票据平台——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票据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浙江省电子票据平台所提供的电子票据已实现商业保险报销等使用场景,接下来将扩展到医保零星报销、异地报销等领域。

不止于To G 、To C领域,在To B领域,小微企业成为了区块链贷款的受益者。

小微企业资产微薄,缺乏抵押物,基于营收盈利、交易合同、应付账款等经营数据的供应链贷款,是为数不多的可行方案,但小微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的底端,其真实经营状况是难以窥探的黑箱,电子合同的真实度也模糊难辨。他们不被传统金融机构待见,要么贷款被拒,要么申请周期长达三四个月以上。

区块链成为了解困的钥匙。比如,成都百脑汇的电脑配件经营商户,通过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把其和客户的合作全程“上链”,以此杜绝造假合同开假发票的风险,同时,银行也能全程追踪贷款流向和用途,当风险一一被区块链解除之后,银行对其敞开了大门。

如今,基于蚂蚁区块链,小微企业贷款可以在线申请,无需实物抵押,贷款到账时间从三个月缩短至3分钟。

与蚂蚁金服的全球化战略呼应,蚂蚁区块链提供的跨境支付领域,也首先在全球最大劳务输出国菲律宾落地,降低跨境汇款成本,还实现了即时到账,从3-7天缩短为30秒。

To G 、 To B、To C、To 全球,从民生到政务,从生活到生产,从国内到全球,蚂蚁区块链的应用版图正在徐徐图之,广覆各行各业。

蒋国飞预测,区块链未来的应用规模,甚至会远超如今风口正劲的云计算。

3

攀爬技术天梯

在应用上做“贴心暖男”,在技术精进上做孜孜以求的扫地僧——要评判技术水平,除了要看专利的绝对数量,还要看专利的含金量。蚂蚁金服的1000多项专利中,62%是核心的底层专利,38%是业务层面的专利。

蚂蚁金服专利数连续三年登顶全球,仅仅意外和幸运吗?

有趣的是,蚂蚁区块链技术的萌芽,看似有点偶然,来源于内部的一场“黑客马拉松”。2015年,几名工程师48小时不眠不休,验证用区块链追溯公益善款。这一实验后来得到了实测,为10名听障儿童筹款近20万元,筹款时间比普通项目快一倍,区块链价值的曙光得以显露。

而这场自下而上的实验,也与蚂蚁金服自上而下的战略,上下呼应。其实,入局区块链,是蚂蚁金服的必然选择。支付宝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信任问题,而区块链作为目前最彻底的信任解决方案,正是蚂蚁金服的盘中餐。

纵观阿里经济体,技术一直是是这家企业流淌的底层DNA。

由于阿里从事的是电商业务,以及创始人马云并非理工科的出身,一直以来,坚守业务的务实,缺乏技术的浪漫,似乎是这家公司的公众形象。

其实不然,在互联网行业,无论是什么业务,只要规模和峰值登顶,对技术的严苛考验必然随之而来。

比如,在全民狂欢的双11,如何保证交易峰值付款不宕机?早期,阿里业务疯长之时,粗陋落后的技术能力、层出不穷的故障Bug、颠簸糟糕的用户体验,成为了业务增长的噩梦,彼时,技术出了一个Bug,全公司就丢了70多万。

这样的以身试险之后,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已经摆到蚂蚁金服的首位,去年双十一,天猫订单创建峰值达到54.4万笔/秒,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而支付体验反而优于早期,宕机噩梦没再重演。

在云计算上也是如此,2009年阿里躬身入局,是互联网三巨头里的独一份,其他两家要么认为云计算虚幻如同“阿凡达”,要么认为云计算是“旧瓶装新酒”,反而是不会写代码的马云,笃信看起来有些天马行空的云计算前景。如今阿里云深耕10年,已经跻身全球3A,国内友商遥望而不及其项背。

技术引领业务,业务验证技术,糟糕的技术无法支撑业务的长青,业务对硬核技术的客观考验,必然要化为公司自觉的主观能动性,才是长青的互联网巨头的一体两面。

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大赛,激烈程度堪比奥林匹克竞赛,先发制人是常态,后发制人是例外,先行一步也许有一时试错的风险,但晚走几步,可能就会深陷步步落后的一世深渊了。

阿里不愿也担不起这样的风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于2015年的混沌之中,早一步布局区块链,一边攀登技术的天梯,一边探索高复杂度行业的应用边界,就像重走阿里云飞天路,先行入场者,最终也占据了主场的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