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本期艾问人物!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9月11日,在经过一系列延期、撤档,退档甚至转为线上点播之后,好莱坞大片《花木兰》终于在各大影院上映。

作为迪士尼近年来最贵的一部动画改编真人电影,《花木兰》制作成本预算高达2亿美元,从筹备开拍制作到上映耗时将近4年的时间,是万众瞩目的好莱坞大片之一。但万万没想到,最后却落得个口碑、票房双扑街的下场。

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从订档到上映,关于《花木兰》的负面评论就席卷而来。有网友嘲讽道:“你当成童话看也就不别扭了。”“不要传播《花木兰》的资源,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花木兰》在内地上映三天票房超过1.57亿元,首周成绩便已跻身年度进口票房前三甲。但该片周日票房环比跌33%,仅收获4000万元。

《艾问人物》经调研发现,截止到9月15日,《花木兰》目前已经在17个市场上映,可累计票房仅为3760万美元(约2.58亿元)。其中,全球主流票仓地区皆以Disney+的形式上线的情况下,中国凭借2320万美元(约1.57亿元)位列首大票仓。但是,就中国目前的票房来看,形势不妙,这也将直接影响到《花木兰》在影院收入方面的最终成绩。

回首过去一年里,《花木兰》每次发剧照、预告、海报,都能掀起众多网友的一波热议,有细心的网友统计到,影片自开拍以来已经上了170个微博热搜。但是,吸引力终究没能带动票房。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部“精心制作”的好莱坞大片落得如此境地?

“黑天鹅”下的正版与盗版同步上线是否正确?

今年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横扫”众多行业,对全球电影行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从电影院禁止营业到营业后的上座率限制,使得《花木兰》的上映之路变得异常坎坷,一波三折。原本应该在今年3月底就和全球观众见面的《花木兰》,经过一再延期之后,最终迪士尼不得不放弃了在全球大规模公映的计划,转而改为自家流媒体Disney+与部分尚未开通该服务地区影院同步发行。

9月4日,《花木兰》在北美及全球其他一些市场上线流媒体Disney+,并以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9元)的价格进行付费点播。而在点播之前,用户还需先交6.99美元月费成为Disney+会员,才有资格付费点播。

一般来说,美国电影票价在10美元以内。《花木兰》线上点播的高定价,这个看似无奈之举,其实是迪士尼背后的精打细算。

线上点播起到了发行和宣传的双重作用,一石二鸟,愿意付钱的观众就直接付费线上点播,觉得贵了,不愿意付费的观众就去线下影院,给他们一种线下影院票价比线上点播要便宜的感觉。

而新片高价进入迪士尼+平台,对平台本身来说又是一种推广。此前,环球影业出品的《魔发精灵2》作为第一部“网络首发”的好莱坞影片,三周赚了1亿美元,令业界振奋。这次,迪士尼也下手了,尝试“院网同步”。

但事实却证明迪士尼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随着影片在流媒体的热映,《花木兰》的高清资源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流出,这不仅让其票房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并随着盗版资源在社交平台的层层传播,影片本身的低口碑也连续不断,最终爆发。不少海外网友选择支付29美元先睹为快。豆瓣在9月5日公布了其评分,开分即5.9分,此后一路下跌。随着9月11日其在内地首映,其评分已经跌至4.9分。

由此看来,《花木兰》的最终票房引人担忧。

被西化的花木兰也想打动中国人?

现如今,北美等国际市场疫情还是比较严重,高投资的《花木兰》单纯靠北美市场或者是国外市场回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国内疫情逐渐好转,从9月25日开始,国内影院市场里面的上座率已经提升到了75%,只有在中国电影市场才有回本续命的可能性,中国电影市场也是目前全球最佳电影市场。

可事实是,《花木兰》不仅没能俘获我们中国人的心,还伤透了我们的心。

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设定上。众所周知,在中国,花木兰原本是古代巾帼英雄,她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而电影却将花木兰大大西方化,打造成一个有种族天赋的少女,体内藏着一种叫“气”的超能力,而这个所谓的“气”的超能力也一直没有说明是如何而来,只有主角花木兰自己能将体内的“气”激发出来,最终杀死强大的外族侵略势力,只身一人拯救皇帝,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这种没有完整的人物成长路径、简单粗暴的人设,硬生生地把花木兰说成了一个魔幻故事,饱受诟病。

除了人物形象,《花木兰》从外到内被国人吐槽的“体无完肤”,然而,这也是事实。

从90年代既视感的定档海报,到错误的场景,到莫名其妙的神剧情,到奇怪的妆容,再到混乱的影片结构,都使国内的广大观众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从剧本、美术、剪辑、配音、动作设计上,在许多网友眼里,《花木兰》可谓是达到了360度全方位的崩塌。

《花木兰》迎来了全面差评,一切也在情理之中。

这不禁惹人怀疑:迪士尼能拍好真人版电影吗?

迪士尼难道拍不好真人版电影吗?

将动画电影改编成真人版,迪士尼早已不是第一次。

《艾问人物》发现,截至目前为止,迪士尼已经推出14部由早期动画改编而来的真人作品(不包括真人电影续集),其中包括公主电影、奇幻电影等类型片,这些作品已经在全球电影市场累积产出了超80亿票房,可它们大多都如《花木兰》一般,口碑低。

像《灰姑娘》《狮子王》曾被批评照搬动画,《沉睡魔咒2》也曾被指挪用异国文化。这些真人版改编作品不受观众待见的原因,或许与两者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动画作品可魔幻、可童话、可超现实,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然而真人作品却更考验导演讲述故事的能力,并且要通过镜头、服道化、场景等多种手段来使观众沉浸到故事中去。

这就意味着,动画作品不可能完全实现真人化。就拿真人版《花木兰》来说,“木须龙”一角的缺失,部分则是出于技术手段的原因。

但迪士尼也有成功的改编作品,如去年上映的《阿拉丁》就好评如潮。有业内人士认为,《阿拉丁》之所以获得国内观众认可,一方面是剧情架构基本还原了1992年经典动画版本,同时新版还对内容进行了更多补充使作品更加饱满。

此外,在2017年上映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曾以12.6亿美元的成绩成为了全球年度票房榜亚军,还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在这部真人版作品中,不仅加强了叙述的流畅性,增加的大量歌舞表演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并通过各种细节调整塑造人物性格。

此外,该片中女主角的服装造型也成为整部电影的一大看点。片中女主角Bella与野兽共舞时的那套黄色晚礼服,裙摆处的装饰,由施华洛世奇的2160颗水晶镶嵌而成,整件晚礼服耗时12000小时。

而在真人版《花木兰》中,据官方透露,其40多人服装团队工作超过3个月,制作出2062件戏服配件道具、1104件头饰配件、250顶帽子。

然而在全片中,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只有花木兰那套最鲜明的红色戎装。

迪士尼或许并不是拍不好真人版的改编电影,只是看如何拍而已。

《花木兰》还在上映,但它的票房和口碑差不多已成定势。《艾问人物》认为,《花木兰》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不良反响对迪士尼乃至整个好莱坞都是一次经验:我们中国人欢迎外国人挪用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实现文化交融和传播,这对于中西方而言都是好事,但这也是建立在对故事来源地的文化与审美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而不只是为了将中国人物西化,宣传他们的西方思想。迪士尼要想在我们广阔的中国市场一本万利,就要用合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借用中国人物讲西方故事,在中国国内只会水土不服,国人也不会买账,口碑不好,票房也就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