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拨转到2019年,代表全球消费科技力量的智能手机市场终于走到了行业发展史上的“拐点”。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6.6%;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继续同比下降1.7%。

当一个市场从“增量市场”开始往“存量市场”转变之时,这一般代表着这个行业开始走入“下半场”,而且相伴出现的还会有两个明显的趋势:

一方面,行业洗牌加剧,“马太效应”之下,市场份额开始向头部加速聚集,国内以“华米OV”为代表的头部智能手机玩家脱颖而出正是印证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在行业厂商创新无力、突破无力的背景下,消费者愈发难以找到对于相关产品更新换代的动力,消费者“观望”态度明显。

对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来说,不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规模庞大的下沉市场,它们都已经几乎完成了市场教育的过程,不论是风光白领还是小镇青年,属于他们的“换机潮”都已经临近尾声。

在这种情况下,“华米OV”们的护城河并不牢固,从过往手机巨头诺基亚的历史经验来看,消费电子企业从顶峰到“无人问津”很有可能就只是“一夜之间”的事。

但与诺基亚时代不同的是,在现在智能手机市场同质化十分严重、行业信息高透明度的背景下,用新一次的“技术革命”来实现“破局”显然并不现实。于是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以“华米OV”为代表的头部国产手机厂商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两个共同的方向:“中高端”+“出海”。

国产品牌面向海外市场拓展的“出海”之旅没有什么好说的,在中国品牌愈发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今天,中国市场以外的市场渠道永远都是国产品牌们垂涎的大蛋糕。

而在“中高端”转型之路上,华为、小米、OPPO、VIVO这四家品牌往中高端转型的历史则更像是国产手机品牌的“血泪史”,因为它们一直在对抗的,其实是消费者对于国产手机品牌的“偏见”。

对于最早取得优势的华为来说,当年与联想一样被诟病为“贸工技”的它硬生生地靠砸钱走出的这条自研之路当然不必多说。

从某种程度上,华为现在几乎已经代表了国产手机与苹果正面对抗的“脸面”。Mate 30 Pro推出之后,麒麟处理器方案+摄影机皇+猛料堆砌几乎已经成为华为不可“挑战”的代名词。友商们一旦宣称“吊打”华为,就要被数量庞大的华为粉们以“国产”之名相裹挟。

但理智之下,任正非的告诫仍然音犹在耳:“不能狭隘的认为爱华为就要用华为手机,我制止他们瞎喊口号,不要煽动民族情绪”。多年以来一直被“鲜明的爱国主义支持华为”与“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所“带节奏”的它,对消费者偏见的感受可谓是异常深刻。

在全球化的今天,头部智能手机品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仍将是常态,就像华为Mate 30 Pro的环幕屏、四摄像头摄录方案、7纳米EUV工艺分别来自三星、索尼、台积电,但核心处理器、5G方案等却来源于自己,所以你很难去用简单的国外/国内标签把华为做“切割”,切割之后,受伤的也总是华为自己。

更何况,海外市场也是华为手机重要的市场渠道之一,国内消费者不论是“捧杀”还是“抨击”,对于华为的整体市场开拓都不是一件好事。

华为之外,OPPO、VIVO需要面对的消费者偏见更多。

“低配高价”、“非主流必备”、“智商税”......围绕在OV身上的,常年都是这样负面的标签。即便是在OV两家各自拿出“震惊”业界的升降式摄像头方案、以OPPO Find和VIVO NEX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成功为自己“正名”,OV仍然只是在小镇青年以及对科技产品不易感知的女性群体中更受欢迎。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OV两个品牌的确是在大量的产品系列中相对于竞争对手们来说存在“低配高价”的情况,但消费者对于产品“溢价”的买单从来也不是只看配置或功能。从这一点上来说,OV的产品特色倒是与它的主要消费群体相契合,毕竟对于这些人来说,时尚靓丽的外形、看起来非常炫酷的功能甚至美颜自拍、音乐播放等方面的亮点就足以吸引它们付费。

但OV如果想要进一步迈向更高的市场地位的话,以“低配高价”、“非主流必备”、“智商税”等为代表的消费者偏见却又是它必须要先解决的,OV所代表的升降式摄像头方案其实算得上是开了个好头,但之后的中高端之路仍然一片艰难险阻。

对于“华米OV”中我们想最后聊到的小米来说,它向中高端市场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与另外三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对于华为与OV,固有标签固然“可怕”,却也没能阻止它们往更高的市场维度发展。华为的“爱国底气”再极端,只要它的产品与服务没有硬伤,庞大的国内市场依旧可以成为它的靠山;OV的“智商税”收的再高,只要它面向的市场群体还是那群人,他们依然会心甘情愿地为品牌的广告、颜值、明星或偶尔推出的惊艳“黑科技”买单。

但小米的“性价比”却愈发成为它“成也因此、败也因此”的固有成见,根据近些年来小米手机的市场表现来看,它已经在为这种“与性价比牢牢绑定”的消费者成见付出代价。

相关数据显示,在最新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排名中,小米目前的市场份额只有11.9%,位列第四,排在华为的37%、VIVO的18.7%、OPPO的18.6%之后。

近年来一直号称与华为“终有一战”的小米却落在了OV的后面,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核心就在于小米转型中高端的失败。

在“性价比”就等同于“低价”的长期观念下,小米手机固然可以在中低端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甚至智能锁与智能摄像头等生态链市场纵横捭阖,但小米的压力在于:中高端手机卖不出价,性价比市场却又迎来海量跟随者瓜分市场。

长期以往,小米品牌就被牢牢地贴上了“廉价”的标签,“卖的贵”消费者难以认同,卖的“便宜”又越来越难以在产品卖点上形成突破。

就以最新推出的小米9 Pro+小米MIX Alpha为例,小米9 Pro虽然一如既往地价格实惠、配置与功能“实在”,但在硬件堆砌成风的智能手机行业中,它从卖点上已经很难找出能在一众竞争对手里脱颖而出的核心亮点;而定价高达19999 元的概念/少量量产机型小米MIX Alpha虽然以“5G环绕屏概念手机”的形象再一次引起热议,但它在舆论的风评中,要么是“不实用”,要么就是“两万块钱的技术堆砌,别的厂商能做得更好”。

可以预计的是,小米9 Pro仍然无法像华为P系列和Mate系列那样占领国产中高端手机的“高地”,而小米MIX发展到19999元的Alpha阶段,更像是在中高端市场无法突围情况下所做出的“极端”之举——小米明显想要用看起来“一步到位”的MIX Alpha来树立起小米能够做好高端手机的品牌形象。

生于草莽的“华米OV”们幸运地在过去百花齐放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脱颖而出,但它们各自却又有其难以摆脱的品牌“偏见”。未来谁生谁“死”?那就要看它们谁能最先将自己的固有标签打破了。

互联网、科技、商业与传播领域的不明觉厉,都有穿透过去与未来的逻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