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竞争日渐激烈,资本市场能否破局?

作者 | 独角兽研究院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上市传闻频出,顺风车领域“重启”

 近期,随着嘀嗒出行再度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出行乃至共享出行的关注度也呈现上升态势,毕竟国内互联网出行市场发展这么多年,总算将要迎来“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

目前嘀嗒出行在顺风车市场占领近7成市场份额,根据其6周年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8月31日,注册用户数与注册车主数分别达到1.8亿和1900万,并且连续15个月实现盈利。而经过两年“反思”后的滴滴也接连在顺风车领域进行重启尝试,并分拆出多个子品牌“补课”;哈啰出行在物流业务之后也开始向顺风车重点布局。

2020年正在逐步成为顺风车领域重启元年,各大平台重新开启顺风车领域“抢位战”。

顺风车的本质一直以来是与网约车不同的,网约车为运营性质,而顺风车以平等互助、分摊成本的私家车合乘形态呈现。并且网约车需要向道路上额外投放运力,这会对公共环境造成额外压力,顺风车则释放存量,是共享经济的真正体现,也更加具有社会公益价值。

在各家企业重点布局顺风车的大背景下,配合公司自身发展已到最适合上市的时间节点,顺风车在资本市场受到关注不难理解。在用户群体日渐增多,且需求长期存在的前提下,顺风车的市场规模是毋庸置疑的。

真共享经济,市场空间广阔

相对于“传统”的网约车,顺风车的共享经济定位更加纯正。

嘀嗒用6年时间证实顺风车是一个可以实现规模化与供给的市场。随着城市中的道路资源、停车位等社会公共资源越来越紧张,顺风车的真共享出行方式的价值也得以体现。

区别于运营性质浓重的网约车,顺风车不需要向公共资源中投放额外运力,而是通过释放道路上未被利用的,巨大可共享空座去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根据嘀嗒顺风车的数据披露,自2014年9月至2019年底,顺风车主与乘客共同互助行驶260亿公里,相当于共同减少700万吨碳排放,减排PM2.5颗粒物约450万吨。由此可见,顺风车在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的同时,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出行对环境的影响,可推动城市出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顺风车模式不仅通过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用占用道路最小的方式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使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另外,顺风车还有个隐藏优势。顺风车以满足车主自身的出行需求为前提,对车主需求与乘客需求进行双向匹配,实际上车主和乘客之间属于平等互助关系,而不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在这方面,顺风车对于人际关系还能起到调和作用,让出行过程更加愉悦和谐一些。

市场中曾有顺风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补充而存在的观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预计中国顺风车用户规模将达到2.49亿人,国内顺风车需求确实长期存在,并且呈现日渐增多的趋势。

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为2.07亿辆,并且每天至少有60%的车辆会上路,平均每辆车空余3.5个座位,往返一趟行程就会有7亿个空座位在路上跑。

以上数据说明,顺风车市场还有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存在,我们假设7亿个空座位中有1%分享出来,那就会成为700万顺风车订单,对比目前全国顺风车日均订单需求200万左右的数字来看,就算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顺风车用户,这依旧不会影响顺风车市场的巨量规模。

矛盾仍存,顺风车如何破局?

 在顺风车赛道中,不能不谈的便是滴滴顺风车曾多次出现的司乘安全问题,两年前案件的阴影依旧影响着诸多企业目前的运营。

在滴滴顺风车“反思”的两年内,诸多企业试图把握机会快速入局,但在重启后的抢位战中,拥有潜力的哈啰顺风车却也由于接二连三的事故展露出不尽人意的一面。

滴滴顺风车的事件本来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其他顺风车平台,但一些平台的“剑走偏锋”却走向了滴滴顺风车的老路,这对于平台方亦或是司乘方向所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消极的。

好在现在主流顺风车平台已在安全体系的建设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投入,无论是车辆的准入环节、上车环节还是行车过程中的各环节都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同时平台还在继续不断优化安全相关的功能与规则,以此来持续维护司乘出行安全。

除去司乘安全问题外,顺风车目前的瓶颈主要还是体现在接单率方面,其实这方面并不难理解,在将“乘客和司机的行程是否高度匹配”作为潜在接单标准的情况下,乘车的主动权更大程度上掌握在车主手中,势必会出现一部分乘客因为行程不顺路,或附近路况等因素面临订单难以被接的局面。

毕竟人们使用顺风车业务的初衷是在低价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打车靠运气,还看车主心情”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提高顺风车主与用户的数量,在双边规模合理扩大的情况下,接单率的问题自然会得以缓解。

当然,也曾有平台在车主不足的时候为了快速提高应答率,不仅不对车主资质进行审核,甚至主动邀请黑车司机入驻,在短时间内增加用户量。不同于快车、专车等业务通过烧钱补贴即可在短期内带来司机、用户和订单量立竿见影的增长,顺风车领域属于慢工出细活的打磨产品业态,像嘀嗒虽然在行业中深耕6年,相对成熟的他们依旧认为整个顺风车市场当下仍处于才起步的阶段,用户对产品和服务本身的认知不够甚至还存在误解。

对于整个顺风车市场来说,其业务体现的是平等互助与互相尊重,应该是有温度的产品和服务。要实现真正的顺风车文化并加以传播是提升用户体验非常重要的一点,各家企业还需在明确定位的前提下,保持在细分领域下的深耕与用户教育,这对于顺风车战场玩家的要求更高。

顺风车踏足资本市场,下半场竞争启动

互联网出行行业的上市潮已经拉开帷幕,而顺风车业务也正在助力推动“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出现。

在各家出行企业上市后,国内顺风车市场在资本的助力下在技术方向的投入预计将会增多,这同样有利于顺风车安全性与司乘双方匹配性方面的提升。当然,在顺风车行业中,要建立最深的护城河还是需要从对价值的高标准追求入手。

今年6月,嘀嗒出行参与联合编制的《2014-2020中国顺风车行业发展蓝皮书》得到各方高度认可,被认为是指引顺风车行业健康与规范、可持续发展的纲要文件。

据了解,全国性法律研究、道路运输、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等机构将出台首部顺风车联合团体标准,这会扭转顺风车行业的固有公众印象,同时吸引更多车主的加入,在增加供给端车辆的情况下,提高接单率与服务的体验。嘀嗒出行也将作为顺风车法律及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成员,深度参与共同搭建智库、开辟活动阵地以及制定联合团标的工作规划。

从资本层面来看,产业要进步,各个行业都会有一定的集中度,“马太效应”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露,资源也会向更领先的企业集中。此时占据行业前端位置的企业,未来的发展会相对平顺,空间不会受到限制,更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建立难以逾越的高壁垒。

在短期内很难判断顺风车行业未来发展如何,这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最终由市场给出答案。但在透明的资本市场,各家数据的直接对比也会令用户对头部平台更加信赖。

在顺风车这个需求量大、规模难以估量的赛道中,企业成功上市也仅仅是走出起步阶段的一小步。在互联网出行上市潮的推动下,顺风车的下半场竞争才刚刚开始。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所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指导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