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有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估、授信审批和风险定价模型,加强统一授信管理,运用风险数据,结合借款人已有债务情况,审慎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和授信方案。

这实际上是要求互联网贷款发放机构提高责任意识,防范过度授信。但实践操作中,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并不能做到审慎评估、理性放贷,相反,很多持牌机构不顾借款人的实际收入和偿还能力,滥放贷,最终导致借款人不堪重负,贷款变成坏账。

在信贷领域,有一个词叫“负责任贷款”(Responsible lending),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审批每一笔贷款前,放贷机构都应了解清楚借款人的贷款诉求、经济状况,并据此作出理性评估:贷款金额是否满足该客户的需求;客户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

与“负责任贷款”对应的则是“掠夺性贷款”(predatory loans),指的是放贷方以不公平、误导性、或不可负担的条款向借款人放贷,其对象通常为低信用、控制力弱的年轻群体、社会边缘或底层群体。

“掠夺性贷款”有很多表现形式,有时表现为高利率,有时也表现为向低信用人群推销不适合的信贷产品。无论以何种面目示人,其最终结果都是让借款人陷入难以脱身的债务陷阱(debt trap)

通常,短期小额现金贷被归为“掠夺性贷款“的一种,例如,国外的”发薪日贷“(Payday loan),国内的714高炮产品;此外,向不合适的人群推销信用卡,以低首付或零首付向次级人群发放住房或汽车贷款,同样属于“掠夺性贷款“。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不可负担"的“掠夺性贷款”。举例来说,一名大学生,每月1500元生活费全部来自父母,他向现金贷机构申请5000元分期贷款购买苹果手机。如果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来,5000元分24期的话,这名大学生每月节省点生活费还款没问题。

然而,一名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实际是“不可负担“群体,向其发放高消费信贷本质上是”掠夺性贷款“。

再举一个例子,一名三四线城市普通工人、快递员或外卖员,月收入四、五千元,如果连续分多笔向金融机构申请累计10万元的信用贷款,金融机构该如何评估及授信?

招联金融为业界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

近日,在新浪黑猫投诉上,一名借款人称,他在招联金融借款8.5万元逾期无力偿还,每月仅能偿还2000-3000元,但招联金融催收人员提供了两个方案:全额还款可以减免部分利息;分期则先偿还一半。

借钱还款,天经地义,借款人应理性借贷,盲目举债消费更要反思。这没什么好说的,引起探长注意的不是这笔贷款该如何偿还的争议,而是招联消费金融向这名借款人发放贷款的方式和依据

借款人贴出的借款记录显示,截止2020年1月底,他在招联金融共有6笔分期借款,金额从5000元、1万元到3万元不等,全部是24期,放贷时间大都在2019年6月份。

这名借款人没有公开自己的经济收入和信用情况,但他强调去年底就没法按时还款,每月最多仅能偿还2000-3000元,大约是实际应偿还金额的一半。从这些情况判断,其收入不高,且不稳定。

那么,招联金融的大数据自动化风控基于什么理由,向这样一名偿付能力较弱的借款人连续发放了6笔、总计7万元的现金贷??

招联金融2019年6月份左右向借款人连续发放了6笔、8万元的分期信用贷。

当然,如果大家没有失忆的话,招联金融曾经创造过“更辉煌”的放贷记录。

2019年8月,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南京一名“211”大学毕业生跳楼自杀,死前1年从10家持牌金融机构贷款36次,放贷次数最多的是招联金融,一年放贷16次,其次是汉口银行,一年放贷6次,第三名是度小满金融,放贷5次。

图片来自每日经济新闻

一年向一名学生放贷16次,是基于何种风控策略和信用评估?探长是想象不出来的,这恐怕是世界性难题。

众所周知,高复借率是现金贷机构盈利的主要手段,也是机构们拿来宣传产品黏性的证据。目前行业内很多机构宣传的复借率在70%-90%之间。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高复借率的另一面则是借款人的“债务陷阱”或“多头借贷”。

以周期为1月为例,一名现金贷借款人如果每年借款5次,意味着每两个月借款一次,借款人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健康;如果借款10次或更多,则意味着借款人基本入不敷出,依赖借贷为生。

这还没讨论多头借贷的问题,国内现金贷行业多头借贷的问题有多严重,虽然缺乏权威数据,但看看今年一季度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信用卡的业绩和不良率就知道了,行业共债风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最后买单的是谁呢?

没人敢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在争分夺秒,享受现金贷末日前的狂欢。

美国肯塔基州经济政策中心专家莫莉萨-康迪2010年曾在美国众议院作证时指出,通常同一名借款人一年借现金贷次数超过5次,就被视为“掠夺性贷款“,重复借贷收取的息费被视为”掠夺性收费“。

肯塔基州2010年针对“发薪日贷”的一次统计显示,83%的现金贷发放给了5次以上的复贷客户,其中,统计样本中有18万名借款人在5个月内借贷160万次,平均每人借贷8.6次。相应的,放贷机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复贷客户,只有2.5%的收入来自单次借款客户。

按照莫莉萨-康迪的定义,招联金融上述两笔现金贷都属于“掠夺性贷款“无疑。这是不是招联金融的主要放贷模式呢?

金融机构不顾客观情况,向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无限制的发放小额高息借贷产品,最根本的驱动力当然是利益。

2019年,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14.66亿元,首次占据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榜首。但是,高利润的背后是高达71.92元的贷款减值损失,是净利润的5倍,同比大增70%。

机器不会承担道德责任,机器也不会为负债累累的大学生跳楼承担责任,但是,所谓的大数据风控也好,自动化决策也好,总归是要回归人类这个基本属性吧。

最后,探长想举一个“掠夺性贷款”的经典案例。

2012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起诉了堪萨斯州现金贷大亨斯科特·塔克,后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从事Paydayloan生意,后来转型为美国最早的网络现金贷玩家。十几年时间里,他从450万借款人身上赚了4亿美元,其累计借贷规模高达20亿美元。斯科特·塔克的现金贷公司最鼎盛时雇佣了10000名员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指控他采用欺骗性条款、非法高利率和不正当的催收手段,榨取不具备偿还能力的现金贷借款人。2016年,法庭判决斯科特·塔克向以往借款人支付总计13亿美元赔偿金,创下美国现金贷赔偿的最高纪录。

2018年,斯科特·塔克被法庭判处入狱16年8个月。截至2018年,联邦贸易署已向100万借款人退还了总额5.5亿美元的赔偿。

斯科特·塔克一直试图翻案,但都被法院驳回。2020年7月,斯科特·塔克还试图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要求停止支付13亿美元赔偿金。但他胜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谁说万恶的美国资本作恶就可以无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