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纪英

中国平安已经多次走进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但这一次,教学案例聚焦的是其科技创新。

要打动挑剔的全球顶级商学院并不容易,可见,科技已然成为这家金融巨头的门面和实力担当。

过去,中国平安以金融巨头立身,是世界500强上的常客,到2019年已经连续11年上榜,名列29位。

在金融行业担纲主演外,过去几年间,中国平安的科技布局也在大刀阔斧。

于平安,科技布局并非跟风而行的小打小闹,而是掌舵人马明哲深谋远虑的终有所成——“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中国平安要向科技驱动转型,新的三十年刚刚开始。”

如今,中国平安的科技布局已然水落石出——无论是科技力加持的成熟金融业务,还在快速崛起的互联网新兴业务,都在擦亮中国平安“科技巨头”的标签。

价值上行,市值相随。变道的平安,在资本市场也显露了喜色,进入7月,中国平安股价一路上行,从70元出头上涨到了85元以上;旗下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过去一年,股价更是从29元一路飞涨到120元以上,市值迈过1300亿大关;等等。

但于平安来说,股价上行很可能是其价值回归、持续向好的起点——当全牌照的金融巨头,变身为“金融+科技”双子星,该如何重估中国平安?

1

双面巨头,科技上位

金融和科技一度被视为不同物种,在早期也曾剑拔弩张——金融行业曾指责科技公司“不守规矩”,科技公司似乎也嫌弃金融行业“因循保守”。

1994年,比尔·盖茨就曾轻蔑地把银行等金融机构比作恐龙,他预测高科技公司将会干掉银行。

但马明哲打破了盖茨的偏见。

著名财经作家秦朔曾转述过美国金融巨头创始人的评语——马明哲是全世界极其罕见,能从保守的传统金融走到现代科技前沿的领导人。

在马明哲的操盘之下,平安的科技布局有条清晰的主线。

2013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马明哲在当年的元旦致辞中,明确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理念。

在那之后,原本把汇丰、花旗等视为参照系的中国平安,开始把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当作标杆。

到了2017年底,平安确⽴了未来⼗年深化“⾦融+科技”、探索“⾦融+⽣态”的战略规划,以科技筑底,深度聚焦⾦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领域,同时,建立“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 五大生态圈,促进生态完善和科技水平提升。

“金融+科技”,就此成为中国平安并行的两大主业。

这样的设想并非停留在PPT上的蓝图,已经落地扎根,开花结果。

从用户规模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平安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34亿——这一用户规模,几乎与最近三年风头正劲的拼多多相当,在互联网行业也能排在前几位。

互联网流量正在反哺业务,贡献营收——今年Q1,中国平安新增的871万个人客户中,其中34.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截止3月底,平安的客户数量刚迈过2亿大关,而互联网用户超过了5.3亿,两项相减,高达3亿的用户差,就是平安客户增长的引流池。

此外,在线用户在不同业务之间的切换和转化成本更低,随着在线用户的占比提升,平安“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路径,也会越走越顺。

回归到平安业务基本盘,无论是成熟的金融业务,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业务,从技术的底层到服务的前台,科技基因,已经沁润到公司方方面面。

科技作为平安的“军火库”,正在助力金融业务提升“战斗力”。

截至2019年末,代理人AI面谈官面试覆盖率达100%,代理人专属智能个人助理AskBob累计服务超3亿人次;AI图片定损技术及精准客户画像技术为90%车险出险客户提供在线服务,其中近25%案件可通过智能定损完成;智能语音机器人全年累计服务量达8.5亿次,已覆盖集团83%的金融销售场景、81%的客户服务场景,可实现每年坐席成本下降11%,等等

与此同时,科技也给了平安布局新兴业务的底气,十几家平安系高科技独角兽陆续鹊起。

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市值过千亿的一站式医疗健康生态平台平安好医生、百亿美元市值的汽车之家、锚定智慧城市的平安城科,等等,陆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超级独角兽。

疫情期间,当线下展业遇阻之后,线上渠道补位承担起增长重任,今年第一季度,平安科技板块营收不降反增,还逆势增长6.0%。

不仅为“我”所有,还开始对外输出,平安正以“金融+科技”的交叉能力,赋能生态圈伙伴。

平安通过金融壹账通搭建开放平台,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产品覆盖中国所有大型银行、99%的城商行及52%的保险公司;平安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落地应用,等等。

平安的科技布局,筹谋7年,终有所成,从0到1趟出了新路——看似水火不容的金融和科技,也能水乳交融,协同发展。

谁能造风开局,谁就能左右大局——平安模式,打开了金融巨头科技转型的新局面。

2

“科技+”的未来时态

在业内,流传着两句话。

一句是“昨天的马明哲管理不了今天的平安”;一句是“平安的发展速度,赶不上马明哲的思路”。

郭广昌谈起来马明哲,不由得惊叹其学习能力,“马明哲比较马云、马化腾,年龄最大,还是做传统金融出身。但你听他讲的东西,就知道他的学习力、对科技的重视,一点不比马云、马化腾差,这是最让我敬佩的。”

对此,陈心颖颇有同感,“马总是个科技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科技很有研究。他一直在关心最新的科技动向,以及哪些新的技术和模式可以用在平安。”

在中国平安,马明哲始终承担着“瞭望者”和“造风者”的角色。

一周前,马明哲卸任集团CEO,解放双手之后,也有更多的精力“登高望远”,而在关于未来的规划中,“科技”是绝对的双主角之一。

放眼全球,金融巨头的科技转型已成大势。

在美国,硅谷和华尔街泾渭分明的边界,已然坍塌。

为了吸引工程师入职,高盛甚至放松着装要求——西装革履与帽衫T恤混搭,成为公司新景象;高盛对科技初创公司也相当贪婪,其投资额一度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一。

而瑞银去年的一份报告则显示,头部金融机构,正在加速科技布局——资产超千亿美元的银行中,75%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在布局人工智能;资产规模在250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银行,有73%涉足区块链。

在金融巨头集体涌入“科技+”赛道上,作为中国代表的平安成为了领先者,“不差钱”,也“不差人”。

长期来看,科技研发,是性价比最高的投入——2018年,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曾在第二届平安集团SMART科技大会上透露,未来十年,平安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科研。

持续扩充的科技人才队伍,则是平安科技布局的主力军。

截至2019年末,平安已设立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拥有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科技人才的规模,已经碾压了互联网巨头。

大力投入之下,平安的技术成果也获得了大丰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上,中国平安以1604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阿里巴巴以798项名列第二。

在榜单前十名中,中国平安旗下公司占据一半,其中平安科技(681项)、金融壹账通(363项)进入前三名,平安人寿(152项)、平安产险(143项)、平安医保科技(143项)均进入全球前十名。

不止金融科技,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医疗科技等领域,平安也在大展身手。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项,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如今,这些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生产力,反哺于业务,持续释放技术红利。

以平安的保险板块来看,过去这一行业堪称是人力密集型行业,如今正在成为技术密集型行业。

2019 年末,平安的代理人规模较年初减少了 17.7%,但人均新业务价值显著增长了 16.4%,达到 5.68 万元/年,人均个险新保单件数同比增长了 13.1%——降本增效,这正是技术彰显价值的范例之一。

同时,技术也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体验。

基于全面的数据化、智能化,平安人寿的赔付,最快仅耗时2分钟;在新冠肺炎出险理赔,也实现了全流程“云赔付”——在上申请、远程审核、空中办理,快速赔付。

作为“瞭望者”的马明哲,看到了未来,作为“造风者”的平安,把握了未来,中国平安布局科技,投入科研,就是在布局未来。

3

重估平安

从金融巨头变身为“金融+科技”的混血新物种后,在资本市场,中国平安也到了重估时。

中国平安股价走势的一大特点,就是市值增速温和,长期低于营收和利润增速。

7月上旬平安股价的强势上涨,是否开启了市值长期上行的窗口?

资本市场的一个共识是,金融行业的市盈率徘徊在10倍的低位,而科技公司的市盈率动辄达到50-100以上。

不妨类比一下平安和腾讯、阿里。

2019年,中国平安营收1.17万亿元,期内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94.07亿元;

同期,腾讯营收3772.89亿,净利润943.51亿;

阿里过去一财年营收5097.11亿元,净利润1492.63亿元。

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中国平安均超过了腾讯阿里。但是中国平安的市值,截止7月9日,为1.54万亿元,而腾讯和阿里的市值,均超过5万亿。

差距之下,归根结底,在于资本市场通常高看科技行业,低看金融行业。

因此,中国平安的市盈率仅为12倍,阿里为34倍,腾讯为51倍。

如今,中国平安的科技转型已有所成,未来对其估值,有望向科技公司看齐,目前的股价,并未充分体现其科技价值,由此推测,其市值上涨空间似乎相当辽阔。

不过,金融和科技并不完全割裂,腾讯和阿里早就入侵了金融领域。

而平安的两大板块,也是互为增量,互相打Call——厚重的金融沉淀,为科技布局提供了先行的人才、资源、资金等优势,而科技又让金融变得更为轻盈灵动,助其腾飞展翅。

2019年年报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提出,全面数据化经营是平安集团“生死存亡的转型工程”,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公司经营,提高数据共享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经营管理的“先知、先觉、先行”。

对数据化的重视,也推动平安连续两年成为最早发布年报的险企;而在业务层面,2019年实现全面数据化经营后,平安车险的3个月保费收入预测准确率高达95%。

反过来说,所谓的大数据,含金量不一,平安全业态的金融服务的用户数据,含金量最高,也最有开采利用价值。

此外,从变道风险来看——改革意味着阵痛,也意味容忍试错风险;而且,科技的重金投入,效果大多难以立竿见影,科技公司的业绩(营收利润)增速滞后于业务(用户、规模)增速也是常态——比如,亚马逊连续亏损20年才盈利。

但中国资本市场对风险的厌恶性较高,相当看重利润和营收增长。

平安的科技进化,却在高速行进中优化发动机,虽然重金投入、大胆变道,但集团的营收和利润增长也没减速。

过去七年,平安的营收和净利润保持了高增长;从2013年到2019年,平安的营收从3626.31亿元,增长到1.17万亿,净利润从281.54亿元增长到1494.07亿元,进化转型并未影响业绩增速。

具体到平安科技板块,早些年间,马明哲的设想是到2023年之前盈利,但操盘平安科技板块的联席CEO陈心颖在2018年、提前5年完成了这一目标。

未来三十年,中国平安“双子星”的新故事已经开讲,而最近股价的上行,不过是平安史诗上一个和谐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