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冲击正在慢慢退潮,但是大家的工作和收入却很难快速恢复。今年两会最重要的议题,也集中在保就业、保民生及扶贫脱困等方面。

短期内想让居民家庭高企的恩格尔系数降下来,对政府来说,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政府不断加大的扶助力度固然值得期待,但居民家庭想要真正摆脱困局,还是要靠自救。

复工早期,成都市推出“五允许一坚持”政策,允许临时摆摊,强调“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让很多努力自救的民众可以通过“做个小生意”自食其力。

尤其家里有农副产品的返乡农民工,这种对地摊管制的放松,可以让他们绕过经销商,更方便的将自家的水果、蔬菜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这样一来,消费者得实惠,农民增收,就业、民生及扶贫脱困等问题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缓解。

但管制放松毕竟是暂时性的,随着城市渐渐恢复活力,摆地摊造成的经营占道等城市管理问题,会越来越多的凸显出来。而且在后疫情时代,单纯放松地摊管制,对于解决农村的民生问题,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摆地摊就是为了销售农副产品,说到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民,最急缺的永远都是合适的销售渠道。

摆摊不如做电商

电商,其实是最适合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电子商务是当前最具活力的新经济业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销售渠道方面,网上零售的地位日益显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日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0.9%、15.4%和19.8%。

随着民众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电商在食物、日用品等生活必须品方面的渗透率不断加速增长。

疫情来袭之后,这个趋势被再次加速。近期阿里和拼多多几乎同时发布2020年(自然年)第一季度财报,张勇称天猫上的快消品本季度销售增速达到40%,食品生鲜的消费也在大幅上升。

这意味着从事农副产品生产活动的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不断扩大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

线下开店成本太高,摆摊城管撵人,经销商心狠手黑,电商无疑是更适合农副产品销售的理想渠道,事实上电商平台们对这一点非常清楚,早早地就开始了布局。

电商一直爱下乡

自电子商务崛起之后,电商平台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014年农业电商出现井喷现象,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向网络。同年马云在双11当天的演讲中曾说,阿里巴巴集团无线化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国农村的农民能有机会享受城镇的生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阿里巴巴针对农村市场上线了“农村淘宝”,向广大农民用户提供农用商品、农资农具以及日常用品。

后来在“消费升级”中,农村淘宝慢慢地声势越来越小,到2017年被蒋凡一手推进的手机淘宝合并。

在此期间,连续创业多次的黄峥看中了农产品的机会。2015年拼好货和拼多多成立,从成立到2017年第一季度,其电商收入全部来自于拼好货的农产品,主要是生鲜水果自营售卖。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拼多多凭借微信小程序和朋友圈做社交电商崛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身从自营电商到平台电商的转型。从2017初年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每年增长1亿多。截至2020年一季度,达到6.28亿,与阿里的7.26亿,差距不到一个亿。按经验判断,明年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量就会超过阿里。

业界通常把拼多多的成功归结于“下沉市场红利”,即充分挖掘出了广大农村地区和低线城市民众的需求。

其实下沉红利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帮助“下沉人群”提高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让“下沉人群”不再继续“下沉”,释放出更强的消费潜力。

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们,确实也都在努力做这件事,只是拼多多表现得更热切一些。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开启“政企合作,直播助农”等活动。截至5月14日,拼多多“市县长直播间”累计带动助农产品销量超过8.5亿斤,直接帮扶农户超过35万户。

消费品下行可以帮助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农产品上行可以帮助农民增收,两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总体来看,电商下沉是一件好事。而且资本市场也很喜欢这个故事。

把资本倒过来

资本最大的本能就是寻求增值的机会,至于这个机会是来自于剥削还是相反,资本对此并不关心。所以卓越的资本玩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李嘉诚那样“纯粹的商人”,完全遵从资本的增值本能;另一种则能够利用资本增值的本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景。

从2016年2月到2017年9月,黄铮一共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里发布了9篇文章。

在他最后一篇文章《把“资本主义”倒过来》中,主要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保险是资本主义的极致,存不存在一些机制能让穷人也能卖“保险”给富人,穷人也能卖一些自己的“软实力”、自己的意愿、抗风险能力给富人,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反馈,周期更短的钱从富人向穷人回流的循环?”

黄铮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意见,他假设了一个具体情境,“有一千个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时候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他们一起写了一个联名的订单给到一个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的订金。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工厂是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的。因为工厂从他们的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工厂原来不具有的一种需求的确定性。”

这种“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构想,正是拼多多在社交和游戏化之外,更加底层的理念根基。神奇的是,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这种构想居然真的可以实现,并且受到了民众和资本的双重肯定。

无论是年增1亿多的活跃用户数量,还是上市不到两年,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市值增长,用户和股民用脚投票,证明拼多多的这一套商业模式完全可行。但现在更加关键的问题是,它能持续多久?

初心难坚守

世界总体和平已经持续了很久,比起只想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商人,想要通过商业手段实现社会价值的创业者,可能会越来越多。不过,无论出发点如何,最终能坚持下去,并且获得长久成功的,永远都是极少数。

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银行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只做小额贷款,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但全世界只有这独一份。

拼多多固然有一些很不错的理念和行动,但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内,它扎下的根基尚且还不够深。阿里、京东用时间和资本构建起来的物流、云计算、金融支付等基础设施护城河,拼多多依然难以填平,它只能出奇制胜。

现在的拼多多依然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虽然在资本市场中颇受追捧,但是投资者们对拼多多直接融资补贴下沉市场的可能性颇为警惕。对于这一点,在2020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拼多多战略副总裁九鼎(David Liu)表示自2016年以来,公司每年的运营现金流量一直为正,不会用投资者的钱来补贴用户。

长期亏损的拼多多能有这样的底气,离不开腾讯等大金主的鼎力支持。但腾讯已经在开始尝试搞自己的“小鹅拼拼”,拼多多离不开大金主们的支持,却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拼多多现在用补贴延续增长神话,用增长刺激资本市场的信心,依赖市场信心维持健康的现金流。这是一种看起来欣欣向荣,实际上却非常脆弱的平衡状态。它暂时能让下沉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满意,但这种走钢丝式的平衡术,毕竟很难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