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这里面有易学、玄学、天文学、物候学等知识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医学的精髓——即天人感应。

近年来,《红楼梦》研究者对该书的经济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有的学者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大书,有的则认为《红楼梦》是难得的经济奇书。但不管怎样,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经济,却是大家的共识。

《红楼梦》文化中经济色彩很重,经济文化又以经世济用为显著特征,这在中医药养生方面体现得尤为详尽。

西医严格意义上说是晚清鸦片战争之后才传到我国的(明末清初传入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故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红楼梦》记述的清代初叶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求医问药及养生保健都是中国传统药物、传统药理知识、传统的医治及保养办法,一句话,是道道地地的中国方案——“中医”。林黛玉寄居到贾府的第一天,她的外祖母——贾母就问她平时吃什么药,并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见第三回)。可见,那时候的大户人家、富贵门第的人们,吃药是一种习惯且大多为通用处方,也并不是身体病了、病得不轻才用药。中医用药,讲求“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旧时候类似于林黛玉、贾母这些人她们平日里不离口的药物,大都以保健的功用为主,即现在人们熟知的“治未病”吧。果不其然,林黛玉从小就吃的中药名叫“人参养荣丸”。从字面上就看得出,里面有“人参”等滋补药材,有提振元气、固本养颜、美容养生的功效。黛玉姑娘自小身子弱,加上有肺虚、哮喘等“不足之症”,你叫她天天吊头孢菌素,吃大把大把的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片,你不是早早的送她的小命归西?林黛玉及她们那一代人信的是中医,也的确是中医、中药管用。

中国文化,有中国人独特的发现、独特的心思,融入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中国人秉持的生存观念和生活态度。譬如阴与阳、盈与亏,仓颉造字,女娲造人,子丑寅卯,平平仄仄……十足的中国元素,中国风骨。很难想象,身患糖尿病的贾母,叫她在听昆曲做席令的时候,拿一把二甲双胍药片递过去;也同样,宝二爷喝多了酒过后就一定要来一瓶氨基酸药剂做静脉注射。所以贾府的妇人们,诸如王熙凤、秦可卿,她们妇科上的一点毛病,也犯不着将治疗艾滋病的药水拖进古色古香的贾府、天上人间的大观园。还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比较对症和适宜些。这就牵涉到一个文化的命题,即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传承性以及对信奉该文化人群的生活匹配统领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书中记载的林黛玉所抓一服中药的“药引子”一定要古墓里死人头戴过的首饰了,这便是中国文化对医学的影响,中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作用。

这里不得不提到薛宝钗常服用的那服“冷香丸”中药。这药丸炮制极其繁杂,用料极其刁钻、讲究,除了吸附着美轮美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医药原理、药用价值同样不可小觑。在《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这一回里,薛宝钗亲口对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说:“不问这方儿还好,若问这方儿,真把人琐碎死了!东西药料一概却都有限,最难得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中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这里面有易学、玄学、天文学、物候学等知识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医学的精髓——即天人感应;天、地、人一体,互为作用,互为因果;人的身心与大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像薛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其医疗及药理是十分科学的。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中医的治则之一是“热者寒之”, 冷香丸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 “冷”,是针对宝钗所患肺热症状所采用寒凉、滋阴的组合药方。从《红楼梦》的记述及后世医家按此方如法炮制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功效的确不同凡响。

当前,国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文化极为重视,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我们应自觉地从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国学典籍中汲取营养、获取方法借鉴,古为今用,应是弘扬中医文化、振兴中医的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