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陈酿

编辑 \ 杨一枝

来源 \ 银杏财经(ID:xinyingcj)

智能终端快速生长的十年,也是互联网产品大爆发的十年。无数科技公司试图将自己所描绘的未来图景落地,以期尽早在用户使用场景中占领一席之地。

此前Statista做过一项跟踪数据调查,2010年时,全球人均持有设备仅为1.84个,到了2020年,这一数据增至6.58个。硬件设备势头正劲的背后,同样代表着应用软件增势迅猛。仅以移动应用的数据为例,全球总数就已达到893万,中国占比40%,并且这个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当越来越多硬件和软件的交织应用,是否就意味着万物互联美好愿景已经实现?答案却不尽然。从用户真实感受角度出发,万物互联时代下,如何解决跨设备调取资源的安全问题、效率问题、操作问题,仍然是各企业需要重点发力的地方。

与此同时,这种增长也给软件开发者带来挑战。接口、协议不统一、对硬件模型不熟悉,使得开发过程总遇变数。2019年,华为发布了一项针对应用开发者的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时下有 63% 的应用开发者在推出一款新软件时有多终端设备适配困扰。

有些人提出把手机作为“超级终端”取代一切智能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但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所有信息交流,单纯依靠云端或者网络都难以保持连贯性,而手机的操作性仍有局限,在很多使用场景中跨设备又是必要选项。

另一方面,在用户心目中,一款理想的工具不仅要集通信、协作、效率、安全于一体,最好还不受时间、空间以及设备的限制。但即便是很多优秀的设备都无法满足上述的所有需求。一些新产品甚至因此遭到毁灭性打击。回想一下过去数年的“死亡清单”里,很多产品都是因为用户觉得“麻烦”,从此被遗忘。这可以说是一种遗憾。

事实上,在这种各自为营的孤立状态下,很难突破跨设备的体验瓶颈,因为不同终端设备终究有着不可替代性,与其“取代”不如“融合”。

为此,华为从几年前就开始着手于构建分布式技术——将硬件抽象为虚拟化资源,让硬件能力像印刷术中的一个个“活字”一般,通过跨终端能力的灵活调用,使需求无缝流转。

去年,华为通过EMUI10的发布会正式推出了这项 “华为终端分布式技术”,并且现场演绎了如何把无人机的摄像头当作手机的第三个摄像头,如何一键远程共享屏幕的音视频画面,如何让移动PC办公无缝衔接……通过这些不同设备能力的融合,为人们激发出更广阔的商业想象。

今年,伴随着EMUI 10.1的发布,分布式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5月27日,华为终端分布式生态技术交流会HDD开启线上直播。这次交流会上,华为及多名生态合作伙伴详细演示了通过调用分布式技术各项能力,如何根据华为提供的路径,轻松地实现调用共享资源池。

运用这项分布式技术,开发者再也不必耗时数月打造一款前途未卜的产品来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或是动用各种资源实行智慧升级,只需将不同硬件设备能力进行延伸与融合,即可为用户展现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当跨终端不再是限制

WPS曾做过一项调查,在使用WPS手机端的用户中,70%都是用于阅读,22%用于轻度编辑,仅有8%用于重度编辑。

对于手机的编辑能力,大多数人是不敢恭维的,即便如今对移动办公的需求日益旺盛,传统PC的大屏优势依然难以撼动。但在手机与PC流转的过程中,沟通工具凌乱以及不同软件之间信息割裂,是长期伴随的痛点。

协同软件和在线文档的出现,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沟通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却无法弥合多终端信息流转所带来的顿挫感。一些格式化源文件在PC、手机、平板等终端的协同交互,不仅耗费时间、占据传输宽带,有时依然还是得用上公共通讯软件。

试想一下,A传给B一份Word文件,B将文件导入手提电脑,再拿到会议室放映。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使用有线还是无线的方式操作,都无法避开传输、下载(拷贝)、转码、投屏等步骤。假如网络不稳定,还有可能造成文件丢失。会议中如果有灵感无法直接在大屏幕上标注,只能等到会议结束在PC端操作,或者原始一点记在手写本上。这无疑破坏了整体协作的浸入感。

为了降低对公共通讯的依赖,提高信息流转的效率。一些非协同类软件也开始纷纷内嵌通信能力。

然而,同一软件在不同设备端适配的重复开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要让软件开发者在不同的,甚至是不擅长的硬件模型中开发产品,本身便充满了巨大的变数,许多个性化功能也无法完整呈现。这种差异性,对用户体验来讲也不太友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WPS与华为达成合作,通过分布式技术把手机、PC两端的功能进行“搬运”和“融合”,变成一个真正的超级终端。

比如通过碰一碰手机与PC连接,手机屏幕实时同步显示在PC桌面上,鼠标键盘也成了手机外设,用户可以很方便的用PC键鼠操作手机。如此一来,手机和PC无需上传、回传,在PC上直接打开手机里的文档编辑后保存在手机里即可。

手机存储的4K高清片源也能用同样的方式在电脑端播放,而且不同于一般的投屏,在播放视频的同时用户甚至还可以在手机上同时打开其他应用,互不影响。这样方式不仅连接更安全、文件打开更快、操作更方便。

华为的另一位合作伙伴,科大讯飞,也通过分布式能力为跨终端协同带来的改善。

科大讯飞关注到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希望迭代的三大细节——将手机拍摄的图片同步到办公本、将加密的隐私笔记回传到手机中(而不是互联网上)、手将机中的网文图书同步到办公本。

为此,科大讯飞尝试了很多方案都没能有效解决。直到在华为终端分布式能力Share kit赋能下,将其匹配到办公本文件分发场景中,才解决了这类传输问题,同时,其安全性和传输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通过分布式技术,过去跨终端所带来的限制变成了优势。在解决用户本身的痛点之余,还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WPS在与华为合作一年之后,不仅提升了移动办公效率和用户粘度,更重要的是,分布式技术激发了WPS的更多可能,使其突破单手机的限制连接成一个“新”软件,这势必会启发更大商业想象。

WPS的这次跨设备文档编辑尝试,无疑启动了办公软件的新一轮革命。

打破软与硬的平行空间

突破跨终端的限制,优势还不止于优化用户体验,企业们从前需要花大价钱、大精力才能开发实现的商业场景,通过分布式能力也能轻松实现。

以运动相机Drift为例,通过分布式硬件虚拟化能力,就能将其摄像头虚拟为可供手机调度的能力,在有需要时化作己用,比如,在使用手机“畅连”视频通话的过程中,让相机延伸为手机的一个外部摄像头。

如此一来,一个Drift相机在手机的“帮助”下可以很方便的成为运动爱好者的专业直播设备,甚至可以运用到在线医疗、电视转播、远程教育等方向。

过去想要在同一个设备中将这些功能尽数实现并非易事,但如果能调用其他设备的部件,用户在一台设备上即可完成过去难以想象的功能。在传统的开发环境中,想要打破终端之间的硬件界限,让各个终端重新组合成新的终端形态,会极大地增加的开发者的时间与技术成本。

另外,即使不考虑软件功能的拓展,一款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也必然面临“多端部署”的问题。市面上有多种常见的设备和操作系统,UI逻辑、业务逻辑也五花八门,开发者们为了适配不同的屏幕和硬件,往往得准备N个型号的测试机,还得开发多个App版本。

在大部分情况下,许多创新应用模型和优秀的硬件产品一直处在平行空间。一旦涉及跨界合作,都需要将自身的一些特定功能整合入对方的系统,接口、协议都不统一,这对双方都是一种莫大的折磨。

使用分布式技术,开发者便不需要耗费巨大的工作量,根据不同的硬件设备开发不同的版本。上层开发者写代码也不需要考虑具体的运行设备,得益于异构多核调度的能力,应用可以从代码层面被拆分、打包,所有的调度都是由系统调度来实现。

开发者只需要通过借助面向多终端开发的统一DevEco Studio(IDE),提取出虚拟能力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需求置于各种硬件中,便能成为一个打通的整体。而且仅需一次开发,代码即可自动适配不同终端设备。开发周期可以由月级缩短到小时级,极大地降低了各项开发成本。

作为整个全场景生态的建立者,华为面向上述软件开发者和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了分布式开放能力和软件开发的支持,帮助其软件充分发挥出分布式能力;同时,华为面向硬件厂商也提供分布式开放能力,使其生产的硬件拥有分布式能力,以便高效接入华为生态。

有了华为分布式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和优秀的硬件设备产生交集。过去硬件“孤岛化”的状况被打破,软件与硬件不再身处于平行空间。

创业者或开发者直接通过标准接口接入成熟的商业平台,不仅省下了开发成本,投资价值也将获得倍增,同时还能为用户带来颠覆式的体验。对于华为而言,分布式技术所迸发的商业远景,必然也会为自身的生态带来反哺。